繼上次啟德展覽系列後,這一期圍繞港島兩個地區-銅鑼灣和西營盤,讓大家能按圖索驥,親身體驗這些隱沒鬧市的歷史珍寶。有介紹銅鑼灣現存的趣味十景,捉摸昔日城市軌跡;並分享銅鑼灣的有趣舊聞,古今對照;西營盤店舖特寫方面以「食」為題,包括已結業的德昌泰米舖輓歌下集,以及仍然經營的朝合肉食公司。在時代的巨輪下,城市不斷變遷改變,讓我們趁著這些歷史足跡還未消失之前,好好把它們紀錄下來,來得及去珍惜。
Read More...
繼上次啟德展覽系列後,這一期圍繞港島兩個地區-銅鑼灣和西營盤,讓大家能按圖索驥,親身體驗這些隱沒鬧市的歷史珍寶。有介紹銅鑼灣現存的趣味十景,捉摸昔日城市軌跡;並分享銅鑼灣的有趣舊聞,古今對照;西營盤店舖特寫方面以「食」為題,包括已結業的德昌泰米舖輓歌下集,以及仍然經營的朝合肉食公司。在時代的巨輪下,城市不斷變遷改變,讓我們趁著這些歷史足跡還未消失之前,好好把它們紀錄下來,來得及去珍惜。
Read More...
華僑日報, 1948年8月4日
現今銅鑼灣電訊盈科的位置,原來就是昔日的一號差館。
Read More...
1) 每天十二點正,我們仍可在銅鑼灣海岸上見到怡和午炮的鳴放,據說以往這禮炮是來歡迎怡和大班進出港口的,但此慣例被一位皇家高級指揮官知道後,十分惱怒,從此限定怡和於每天中午鳴砲報時至今。各位不妨抽空一睹鳴炮盛況。
Read More...
西營盤的一個社區標誌,是擁有兩所街市 -「正街街市」和「西營盤街市」,各自盤踞正街兩邊,屹立西營盤的中心點。西營盤是開埠以來首個華人社區,民以食為天,大大小小的菜市場、食檔到處可見,第一代的「西營盤街市」更可追溯至十九年紀中開始服務社區至今,昔日正街擺滿大小攤擋菜販,水街筵開一排排熟食排檔,熱鬧非常。
穿過兩所街市內的電梯通上高街,甫出西營盤街市門口,便看到開業越七十年的「朝合肉食公司」。豬肉是中國人主要的肉食品,味甘滋補,價廉物美,煲湯、煮粥、家常便飯少不了豬肉的出現,陪伴港人走過艱苦、生病、喜慶、發迹的歲月,而「朝合」亦伴隨著西營盤一步一步地成長。
Read More...
老店的價值
一晃辛苦工作幾十年,仔女大了,街景冷落,德昌泰成為街坊聚腳吹水的地方。
每次經過德昌泰總見到一兩個老街坊,坐在櫈椅上悠閒地攀談,來來回回也是幾個模樣。鄭太搖頭嘆息說:「住在隔離街的xxx是個好人,從前對很關顧,時常聚在這裡『傾計』。最近,聽街坊說她早前患重病,應該無得醫……」如其說德昌泰是社區中心,倒不如說它是地區消息的集散地。無需消費,只要安坐德昌泰,就會收聽到西營盤區發生大小事。那間店舖即將搬走,買了多少錢,接手者姓甚名誰,向德昌泰打探一下自會一清二楚。
Read More...
由2013年11月16日起至2014年1月18日,由本中心舉辦的「賽馬會社區文化遺產推廣計劃: 重聚啓德 – 啓德機場歷史圖片展」,邀請大家在啟德裡重聚,回顧啓德機場的發展歷史,並重溫在機場大堂裡的時代故事。
在策展的過程,以至展覽開放期間,我們與不同年代的大眾人士交流昔日見聞,分享回憶點滴,讓大家回味啟德裡的記憶和香港20世紀的歲月足跡外,更能在這片地方重遇、重聚。 這次會訊內容將圍繞展覽的有趣點滴和相關機場知識,令大家對啟德能有更深刻和全面的認識和領會。
尚未前往參觀的朋友,歡迎現時至來年1月18日,蒞臨中心與我們在啟德相知、相聚。
Read More...
(圖為1959年7月12日的大公報)
啟德機場自在1959年7月17日起供飛機夜間升降,夜航服務從此展開。
英國倫敦克洛機場(Croydon Airport)於1937年率先引入跑道照明系統,隨着各個機場亦先後裝置照明系統,航空史正式邁向新一頁。飛行區的地面燈號是機場其中一項最重要的目視助航設施,裝設有不同排列方式、燈光顏色、特性及強度的燈號,均具不同的功用,指示了飛行區的位置、跑道的位置、方向長度闊度等等的重要資訊,讓飛機可以在晚間安全降落機場。
由於啟德的升降航道位於市區之上,九龍城更是當中的必經之路,1957年7月17日的跑道燈裝置,一方面雖然增加了飛機在晚間升降的數量,但於此同時,住九龍城的居民入黑也受到飛機聲影響。
Read More...
(圖片由梁敦濂先生提供)
轉眼間已告別港人十七年的舊啟德,承載著二十世紀極具代表性的香港大故事,以及珍貴的的小市民回憶,交織著我們出國時的興奮、離合時的愁緒和喜悅。每位到訪過啟德的人,心中總會留下屬於他們的獨特回憶片段。
這次展覽,我們邀請了來自各個年齡階層的朋友,利用聲音媒體與大眾分享他們在啟德的記憶拼圖。昔日機票昂貴,互聯網未曾普及,每人總會很珍視在機場的最後一幀合照,悉心打扮,擺好姿勢。在分享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每張合照均藏著濃濃的人情故事,踏著時代推動時捲起的層層波浪。
Read More...
放諸每一個行業,總會聽到行內人以術語簡快溝通,行外人聽起來不禁一頭霧水。跟其他行業一樣,本地航空業亦因應行內的情況和需要建立了一套專用術語,箇中不但隱藏著神秘的含意,背後更蘊藏著香港獨有的文化色彩和社會歷史。以下將介紹幾個別具代表性的術語,部分因隨着時代的演變已被淘汰,但亦有一些術語能經歷時間的考驗沿用至今,見證著這數十年來香港航空業的歷史和社會的改變。
Read More...
英軍•難民•走私客 鯉魚門歷史導賞團 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E-newsletter, 文化古蹟導賞團, 活動回顧
九龍灣自1910年代開始不斷填海以來,位於維港東南邊角的鯉魚門,是唯一的地區還擁有未曾受破壞的原始海岸線。這城中村仍充滿自然美景,值得訪行。鯉魚門今天以海鮮美食馳名。今天很多遊客,甚至是歷史學家,錯誤地把她視為一舊漁村。如果不是漁村,她最早有的是甚麼工業?英國於1898年奪取新界後,為甚麼會有皇室人員訪村?在1950年至1953年期間,當時的霍英東先生為甚麼會常常在村中出現? 為甚麼在1946年及1960年期間整條鄉村會成為販毒天堂? 為甚麼在1960年代這鄉村會成為中國逃港難民的中轉站?這個由CACHe與海濱文化導賞會舉辦的導賞團也許能為你找到答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