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December, 2016

[滿額] 龍躍頭文化考察 (2017年1月21日星期六)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龍躍頭舊稱龍屈頭,創立於元朝末年,開村立業至今已逾700年,原是錦田鄧族的分支,因子孫繁衍而另立村莊,數百年間演變成為現時的五圍六村。這些地方保存不少傳統中國建築,亦印證新界早期居民的歷史和生活。文物徑內有松嶺鄧公祠、天后宮、老圍圍門、麻笏圍圍門、覲龍圍圍門、更樓及圍牆等多處文物建築及法定古蹟,足供遊覽研究之處甚多。資深本地掌故專家蘇萬興先生將引領參加者實地考察,講解中式建築知識、當中所選用的吉祥圖案,以及背後的歷史故事,從中了解圍村生活的歷史和發展。

Read More...

 

公屋巡禮──愛民地膽口述歷史團 (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
尋找社區歷史回憶, 最新活動

愛民邨邨民愛愛民邨 ── 的確,這座英女皇1975年到港也要親訪的模範屋邨,乃廖本懷督師設計的得意之作。四十年後,仍保留廣闊的公共空間、休憩設施,樹木成蔭、舊長型式大廈四通八達,部分露台更綴以中式漏窗。相比同區的天價豪宅,愛民的宜居便利更顯可親,教人焉能不愛?然而隨著港鐵觀塘延線通車,看似利民的交通網絡,為邨民的生活帶來了甚麼變化?

Read More...

 

《我是街道觀察員──花園街的文化地景》講座 (2017年1月14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花園街作為香港其中一條繁華的小販集中街道,人流每天絡繹不絕,叫賣聲此起彼落,街坊落力拼購「平、靚、正」日常用品。街道生活不論是花園街與否,這些街道景象活生生反映出香港庶民每天的生活寫照,正好説出街道空間充滿生氣和包容性。是次講座誠邀《我是街道觀察員──花園街的文化地景》作者郭斯恆先生來一起探討香港街道空間問題,並以花園街作為案例,深入討論不同排檔設計與空間功能,同時也探討本土街道文化特色與智慧,從中反映小販生活的苦與樂,講座希望讓有興趣的朋友更多參予並關注弱勢社群和街道文化。

Read More...

 

[滿額] 戰前在香港的東洋妓女講座-下集 (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1902年的《華字日報》報道,16名日本婦女乘坐運煤炭的貨船偷渡來港,被香港警察拘捕並被法庭判處罰款。類似這樣的報道,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10年代,屢有所聞。香港保良局的博物館內,有一個專櫃展出了明治時期日本政府的嘉許狀,表揚香港保良局保護因為誤入歧途,偷渡來港的日本婦女和協助她們回國。

Read More...

 

[滿額] 走‧筲箕—筲箕灣社區文化導賞團 (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文化古蹟導賞團, 文化歷史導賞員訓練課程, 最新活動

筲箕灣是移民社會的縮影,社區內的廟宇、教堂、宗教節慶等文化遺產正是由移民社會中不同族群的發展和流動的故事組成。開埠之初,阿公岩的客家石工、筲箕灣的水上漁民、及太古糖廠的工人在筲箕灣落地生根,多年來造就了這裡多元而有深度的社區文化歷史。今天的筲箕灣有電車和地鐵接駁各區,交通便利,不斷吸引外來投資,保持了老社區活力的同時,也加速了社區重建。面對舊區翻新,筲箕灣獨有的社區文化特色實在值得更多關注。

Read More...

 

「神雕萬像」──木刻工藝發展史講座及示範 (2017 年1 月15 日 星期日)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中國人供奉神像已有千年歴史,製造神像的物料有泥塑、金、石、脫胎漆或木材; 木材主要用防蟲且耐用的樟木,也有檀香木、紫檀木等名貴木材,選料與技法亦隨時代不斷改進。「木雕刻技藝-神像雕刻」已被列入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之中,當中切割木材、鑿坯、雕身、雕頭、畫粉線、雕花、開相和上色等步驟一絲不苟,滿載前人的智慧與工藝精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