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點燈,又稱慶燈、開燈、賀燈。在閩南語、客家話和圍頭話中,「燈」與「丁」發音相近,因此也演變出「點燈」寓意「添丁」的習俗,向祖先稟告族中有新成員加入。早在康熙版和嘉慶版《新安縣志》中,已對本地的點燈活動有所記載:「元宵,張燈作樂。凡先年生男者,以是晚慶燈。」傳統花燈由竹篾及紗紙製成,透過一雙巧手,花燈形態何止萬千。是次工作坊將由資深扎作師傅冒卓祺先生指導參加者完成屬於自己的迷你花燈,好在新春及元宵張燈結綵,慶賞佳節。
Read More...
元宵點燈,又稱慶燈、開燈、賀燈。在閩南語、客家話和圍頭話中,「燈」與「丁」發音相近,因此也演變出「點燈」寓意「添丁」的習俗,向祖先稟告族中有新成員加入。早在康熙版和嘉慶版《新安縣志》中,已對本地的點燈活動有所記載:「元宵,張燈作樂。凡先年生男者,以是晚慶燈。」傳統花燈由竹篾及紗紙製成,透過一雙巧手,花燈形態何止萬千。是次工作坊將由資深扎作師傅冒卓祺先生指導參加者完成屬於自己的迷你花燈,好在新春及元宵張燈結綵,慶賞佳節。
Read More...
「平安包」是長洲太平清醮的代表食品,有蓮蓉、豆沙與蔴蓉等口味。飽滿軟糯的包子蓋上朱紅印章,形象鮮明,漸漸演變成長洲的「名物」
白底紅字的膠片招牌,草根又充滿親切感,在香港的街頭卻買少見少了。港式招牌製作,曾經是全手作輕工業──在個人電腦不普及的年代,平民店舖的招牌先由「寫字佬」執筆
白底紅字的膠片招牌,草根又充滿親切感,在香港的街頭卻買少見少了。港式招牌製作,曾經是全手作輕工業──在個人電腦不普及的年代
昇平拾「遺」—蕃薯月餅製作工作坊(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最新消息,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田野皆是寶,高手在民間。二次大戰以後,內地戰亂頻仍,不少難民避亂來到香港新界東北坪輋雜居成村。他們來自五湖四海,靠山吃山,養豬種菜,各有自己的傳統和生存技能。
大坑的火龍可分為龍頭﹑龍身和龍尾三部分,而龍身又稱龍心。火龍由粗麻繩製成骨架,再編上珍珠草,又稱米仔草,最後以鐵線紮好。開光儀式後,龍頭會繫上紅帶等裝飾,而龍身會插上香枝,閃閃生輝。
印章,是以雕刻或刀割的方法於石材、牛角或木材等標出文字或圖案,沾上顏料就可重複印出相同的式樣。印章常被用作取信之物,可以替代簽名,於文件上表示鍳定或簽署,因此也是身份與權力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