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CACHe因推動本地文化保育而成立。十五年間,我們走進各個社區,尋找社區文化遺產與歷史。舊區、老店、古蹟、舊街坊、傳統風俗、日漸式微的行業……我們試着掀開一段段珍貴的歷史,將這些瑰寶呈現於大眾眼前。
2020年,是CACHe的十五周年,「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這一年,喜歡周遊列國的香港人,亦因着疫情多留了在香港,多留了在家。沒法出門遠遊的日子,不如駐足回首,重新發現香港的美好。
過去十五年,CACHe出版過不少有關社區、文化、歷史的書刊。今夏,我們期望藉着這個「宅在家」的機會,來個以「香港社區集」為主題的小型網上書展,精選部份電子書刊,並於此頁持續更新,逐一為大家介紹它們的精彩內容。
第一章/隨年流轉的城市風景與技藝
《守下留情》
今天的中西區新中有舊,舊中帶新,這混雜的城市空間,記
《城市字海–香港城市景觀研究》
城市字海,曾被視為香港標誌。除了高掛在外牆上,用各種不同原料做成的商鋪招牌、燈箱廣告外,還有唐樓牆外的「搧灰字」、玄關梯間的小招牌、「水牌」等。這片看似雜亂無章的字海,體現了多元、包容、尊重的香港本土美學精神,亦記錄了早年香港社會的發展。《城市字海》嘗試以城市裏的文字為主軸,走訪多位為這城造字的「文字工匠」,從手寫招牌、印刷老店、霓虹光管、鑿字、膠字招牌、木雕招牌,到電腦字體設計,解說城市字海的構成,探索香港的城市美學。
《香港非遺便覽與實踐》
「非遺」,全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台灣稱之為「無形文化資產」。在撥開其重重學術迷霧後,非遺其實只是前人經過日常生活的實踐累得來的經驗和智慧,看不到、摸不到,要依靠文化載體展現出來。看似高深?其實茶餐廳每天沖的奶茶、孩子中秋玩的花燈、鄰居大叔練的大聖劈掛拳等,都是非遺的實踐。本書分為兩部份,一是探討香港保育非遺發展概況;二是介紹各種非遺技藝,並邀得著名漫畫家Stella So繪製八項香港非遺清單項目,附以文字解說,讓大家在生活中參與實踐非遺。
第二章/逐漸消失的我城記憶
《點滴皆辛苦──六十年代香港制水故事》
水,是生命之源;供水系統,更是現代城市的命脈。回望半個世紀前,六十年代的香港人經歷了一場嚴重水荒,更曾實施「四日供水四小時」,「撲水」成為一整代人的共同記憶。本書以六十年代制水為主題,請來14位經歷過制水的「過來人」,進行口述歷史訪問,並將訪談整理成文,將他們的故事記載成冊,保留香港這一段特殊的歷史。團隊由升斗市民最貼身的真實經歷,側寫制水歲月的艱辛與互助、民間的慳水妙法、以及其時香港的社會面貎,冀望讀者從一篇篇饒有情味的小故事當中,讀出珍惜資源的大道理。
《漁數家珍──香港仔鴨脷洲生活誌》
總是說香港是「一個小漁港變成國際金融中心」的傳奇,百年過去,我們還可以在城市當中尋到一點漁香嗎?浮家泛宅的漁民生活,今日似乎難以想像,昔日令世界為之驚艷的漁港風情,正逐漸消退。香港仔,在隱世的漁家美食、瑰麗畫舫、繁華舢舨;歷史悠久的古廟、風水龍柱、龍舟背後,每一位社區中的小人物又隱藏甚麼故事?本書找來18位昔日避風塘兩岸的見證者進行口述歷史訪問,刻畫出的昔日漁港舊貌、風土人情,這些故事都是舊時香港仔和鴨脷洲的一個縮影,是南區的,亦是時代的。
《走筲箕──筲箕灣街坊生活札記》
今時今日,社區生活質素備受關注,愈來愈多人喜歡走進舊區,探訪老店小舖,徜徉大街小巷,欣賞古蹟,感受屬於舊區特有的風土人情。究竟,舊社區的生活包含了哪些元素?街坊們與街道、空間、建築、鄰里有着怎樣的互動,從而構成了社區生活?人情味的背後,體現了怎樣的生活環境和空間分佈?本書聚焦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筲箕灣的社區生活,走訪十多位老街坊,嘗試重現昔日的生活場景,記錄他們對筲箕灣的社區記憶。
第三章/西營盤的行業回憶
《舖舖為營—西營盤街舖經營調查》
CACHe扎根西營盤多年,見證着港鐵通車、市區重建令社區變得「士紳化」,不少舊有街舖被取代,換來一批批高檔商店。CACHe由2015年至2017年年初,展開「西營盤社區店研究計劃」,每季為區內街舖進行行業統計,合共十次的統計數據反映了地區情況。本書收集了街舖調查結果,盼為討論社區的未來帶來一點頭緒。
《守下留情──鹹魚欄的故事》
鹹魚,除了在香港人的飯桌上常見,更與香港的發展有着密切關係。位於西營盤的梅芳街,曾是香港的鹹魚集散地,每天車水馬龍。惜隨年月發展,今日的梅芳街只剩下寥寥數檔鹹魚檔。本書從鹹魚製作方法、行業和商會歷史等不同角度切入,讓大眾深入了解鹹魚業,為這夕陽行業留下記錄,盼讀者反思社區發展和保育的關係,以及社區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第四章/守護社區歷史
《堅人見誌——堅尼地城社區歷史回憶》
堅尼地城「堅離地」?二零一四年年底,地鐵向港島西延伸觸及堅尼地城,新式店舖和重建項目相繼進駐;殊不知這個港島西端的小小社區,曾經聚集了「九大欄」、焚化爐、煤氣鼓、殮房、墳場等厭惡性設施,更有「擸(垃圾)灣」之稱。隨着社區發展,堅城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街道和公共設施的變遷也令到社區面貌不斷改變。
《北角‧香港:口述歷史》
提起北角,你的印象可能是港島裏最庶民的社區,可能會想起「小福建」、「小上海」之別名,想起鬧過拆卸風波的皇都戲院、新光戲院。除這些以外,「北角」的「角」其實在哪?這隻港島最北處突出之岬角,又如何影響後來的開山填海,甚至北角的前世今生?作為發展得比較遲的港島地區,北角由荒蕪之地走到工業用地,再演變成安居樂業之所,她的默默耕耘你又可曾了解過?
/支持我們
如果你認同我們的保育及教育工作,行有餘力,歡迎捐款支持我們,出版更多有質素的刊物及舉辦更多有意義的教育活動。
Payme捐款連結(必須用手提電話打開): https://bit.ly/3axju9d
或掃瞄以下QR code:
/ 「CACHe Up」同行者計劃
每天$1,便可加入「CACHe Up」同行者計劃,支持我們的保育及教育工作,更可享優先報名、尊享活動、最新出版刊物自動送到府上等優惠,與我們保持最緊密的聯繫。
立即行動:http://cache.org.hk/blog/cacheup
/ 關於我們
CACHe於2005年成立,一直積極舉辦古蹟保育活動。我們將繼續秉承宗旨,推廣香港歷史文化,建立知識交流平台,鼓勵大眾參與社區文化遺產保育,建立社區身份認同。
/ 查詢方法
電話:2291 0238
電郵:info@cache.org.hk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ache.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