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三十年代,西貢區已有潮州人聚居的紀錄。二次大戰後,大批潮籍人士南遷來港,在西貢落地生根。他們雖然遠離家鄉故地,但仍然心繫家鄉情懷,在傳承舊傳統同時,亦為適應居住地而融入新環境、新風俗,逐漸形成具有西貢潮人特色的風俗文化。是次網上直播邀得推廣潮汕文化和節慶習俗多年的胡炎松先生,為我們分享西貢潮州人文化。
上世紀三十年代,西貢區已有潮州人聚居的紀錄。二次大戰後,大批潮籍人士南遷來港,在西貢落地生根。他們雖然遠離家鄉故地,但仍然心繫家鄉情懷,在傳承舊傳統同時,亦為適應居住地而融入新環境、新風俗,逐漸形成具有西貢潮人特色的風俗文化。是次網上直播邀得推廣潮汕文化和節慶習俗多年的胡炎松先生,為我們分享西貢潮州人文化。
沙頭角十約中的「南鹿社」,由鹿頸、南涌、雞谷樹下、鹹坑尾、七木橋等村落組成。隨時日發展,不少村民已遷走,當中部份村落更已成為廢村。講者從古籍文獻和官方檔案中,綜合自1930年代開始的報章和1980年代的口述歷史,重塑南鹿社昔日的面貌。
Read More...
CACHe的「深井社區導賞訓練計劃2020-2021」,訓練了一班志同道合的社區人士成為文化導賞員。新晉導賞員經過實習與考核後,現帶領公眾,暢遊深井,一同訪尋深井除了燒鵝之外的社區故事。
Read More...
薄扶林村文化地境保育小組於過去幾年間,在村內收集了不少歷史文物及口述歷史檔案。是次團隊會分享他們的文獻管理經驗,解構如何整理社區檔案。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於2020-21學年及2021-22上學期主辦「非遺進校園」節目系列,透過多元化教育活動,加深學生對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認識和興趣。非遺涵蓋日常生活的各種文化傳統,當中包括語言、音樂舞蹈,以至民間知識、節慶習俗和手工藝等。「非遺廚房」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統籌,藉着味覺讓學生體驗非遺。
Read More...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於2020-21學年及2021-22上學期主辦「非遺進校園」節目系列,透過多元化教育活動,加深學生對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認識和興趣。非遺涵蓋日常生活的各種文化傳統,當中包括語言、音樂舞蹈,以至民間知識、節慶習俗和手工藝等。「齊繪非遺牆」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統籌,藉着視覺藝術讓學生體驗非遺。
Read More...
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的研究團隊,過去數年間收集及研究了不少橫瀾島的文獻,訪問了部份曾在島上工作的人士或他們的後代,包括有份設計橫瀾燈塔的工程師,以及接收燈塔的香港首席燈塔管理員之第四代家屬。是次講座邀得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潘新華博士,嘗試為大家重組橫瀾島上所發生過的重要歷史事件和影響。
是次講座透過屏山鄧氏宗祠、覲廷書室、上水廖萬石堂等祠堂古蹟,配合族譜、碑刻、帖式等文獻以呈現新界宗族於明清時期投身科名的情況,從而瞭解其時宗族的發展。
每所學校都有校歌,那些在都市發展歷史中被湮沒的村校,亦不例外。村校是承載着當區居民「共同回憶」的文化場所。是次講座邀請到香村創辦人史嘉茵,分享過去數年蒐集到的鄉村學校校歌,破解校歌中的音樂和用典,為我們打開戰後鄉村生活的鑰匙。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是一所非牟利保育團體,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推行賽馬會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眾教育計劃,本中心將於2020/21學年舉辦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免費教育活動,現誠邀 貴校一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