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後,內地戰亂頻仍,大批潮籍人士南來香港。部份潮州人選擇在西貢區定居,他們從事以肩挑式擔運貨物,往來九龍城與西貢區,以及用搖櫓撐艇,向停泊在西貢沿岸水上艇戶兜售食品。
二次大戰後,內地戰亂頻仍,大批潮籍人士南來香港。部份潮州人選擇在西貢區定居,他們從事以肩挑式擔運貨物,往來九龍城與西貢區,以及用搖櫓撐艇,向停泊在西貢沿岸水上艇戶兜售食品。
香港素以超高密度的石屎森林見稱,但同時又擁有聞名中外的遠足徑。愛好歷史的朋友,如果按《圍名歌》尋找古徑,更是趣味盎然,一邊享受行山之樂,又可憑弔古事古風。
昇平拾「遺」—蕃薯月餅製作工作坊(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最新消息,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田野皆是寶,高手在民間。二次大戰以後,內地戰亂頻仍,不少難民避亂來到香港新界東北坪輋雜居成村。他們來自五湖四海,靠山吃山,養豬種菜,各有自己的傳統和生存技能。
大坑,本是客家村,有百年歷史。其得名來自一條大水坑,它從畢架山,流經大坑一帶再流入海中,故該條水坑,又被稱為大坑明渠。大海、水坑,成為當年村民生活的一部分。物轉星移,滄海桑田,大坑經歷城市化的巨變
目前全港約有六十多個潮人盂蘭勝會,潮人盂蘭勝會除了進行宗教儀式外,會場還有大型花牌和紮作、各式各樣具有特色祭品等,當中最矚目必定是用作上演「神功戲」的戲棚。戲棚主要由竹、杉構成樑柱,棚頂再蓋鋅鐵片遮陰擋雨。盂蘭勝會的戲棚可按場地面積大小來興建,靈活地容納少至百餘、多至數千位觀眾。是次考察,我們帶大家親訪勝會會場,了解各儀式、神棚、戲棚等背後的源由與意義,更邀請到盂蘭勝會成員及搭棚導師分享籌辦勝會點滴及搭棚技藝如何展現傳統建築智慧。
Read More...
每年農曆六月十三,香港建築業界都會大肆慶祝魯班誕,這項又名「師傅誕」的傳統,已被列入香港首份非遺清單項目。古蹟復修專家王鴻強先生將會親身分享魯班先師廟的建築特色、復修過程。另外亦會考察堅尼地城的街道及歷史,了解古蹟復修工藝如何構連著現在堅尼地城的發展。
Read More...
近年經常在電視節目亮相、落力推廣本土傳統風俗的施志明博士,將會帶領參加者將前往大澳的棚屋區、廟宇及河道,從漁港不同風貌中看看漁民的居所、祭祀文化等等,在端午節前,認識大澳與漁民的歷史文化、風俗以及相關傳統行業,解答大家對文化歷史的是非迷思。
Read More...
[滿額] 古蹟私塾 – 十八日戰役講座與戰場考察(黃泥涌峽) (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CACHe古蹟私塾,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1941年12月8日,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短短數小時內突襲馬來半島、珍珠港、香港等地。兵力有限的香港守軍面對三倍於己的日軍,在新界進行短暫遲滯作戰後,退入醉酒灣防線。
1914年香港首個華人永遠墳場在香港仔落成啟用。在踏入二十世紀後,香港的人口與年俱增,九龍也逐漸開發起來。部分富有華人亦搬到九龍甚至新界居住,有鑑於此,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向港府索取另一幅永久墳地,於1935年獲批荃灣12萬平方米地,
Read More...
香港素以超高密度的石屎森林見稱,但同時又擁有聞名中外的遠足徑。愛好歷史的朋友,如果按《圍名歌》尋找古徑,更是趣味盎然,一邊享受行山之樂,又可憑弔古事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