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否想過,香港有一條消失了逾半世紀的子午線?香港天文台130多年前成立之時,因須觀象授時而要確立香港的子午線,並樹立石製標記。時移世易,觀象授時服務逐漸被更準確的報時方法所取代,子午線標記亦隱沒在叢林之中。CACHe邀得香港天文台前台長岑智明先生,帶領我們尋找香港子午線,分享他如何尋回這些「魔法石」。
Read More...
大家有否想過,香港有一條消失了逾半世紀的子午線?香港天文台130多年前成立之時,因須觀象授時而要確立香港的子午線,並樹立石製標記。時移世易,觀象授時服務逐漸被更準確的報時方法所取代,子午線標記亦隱沒在叢林之中。CACHe邀得香港天文台前台長岑智明先生,帶領我們尋找香港子午線,分享他如何尋回這些「魔法石」。
Read More...
炸脾一定要配紅豆冰,沙爹牛麵一定要配凍奶茶──人人都有自己的茶餐廳方程式。這是最能體現香港人飲食文化的地方,是人在異地時最想念的美味。是次講座,讓為了田野考察到茶餐廳工作兩個月的倫敦大學社會人類學碩士,帶領我們剖析茶餐廳的文化系統、營運模式以至當中的人際關係。
是次講座將通過整合及疏理各項歷史文獻和研究資料,向參加者概括地呈現天主教在香港新界地區的傳教活動,分享當時鄉村地區傳教工作中的各項軼事,同時探討天主教與鄉村文化的碰撞和磨合。
面對潮流更替和傳承困難,新一代的花牌師傅如何看這一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會怎樣在傳統文化中加入創新元素,追上時代步伐?CACHe請來入行逾三十年、師承其父親,並創辦自己品牌的蔡榮基師傅,為我們一一分享。
CACHe是次講座邀得陳天權先生,挑選一些鮮為人知的評級建築,介紹其重要價值,嘗試透過這些設計不同、用途各異的建築物,展示新界的多元文化色彩。除了有歷史評級的建築,講座更會提到多幢滄海遺珠,一些尚未被古蹟辦列入歷史建築評級名單的古舊建築。
疫情肆虐,「限聚令」等防疫措施,使戲棚文化産生了不少轉變。講者從實地考察個案,講解戲棚如何靈活搭建應付疫情、誕期出現「純粹的」神功戲、醮會改演木偶戲等,以及嘗試總結疫情下的經驗,展望將來。
Read More...
[轉為網上專題講座] – CACHe Up同行者尊享活動:學者帶你重新認識百年水塘(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有逾百年歷史的大潭水塘,除了風光如畫、建築有特色,建造過程中其實還藏着不少有趣故事。大潭篤水塘的主水壩當年被稱爲「亞洲第一壩」,當中包括不少突破的設計。CACHe請來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潘新華博士,揭開當年大潭水塘的建造歷史和人物故事,分享珍貴歷史資料,更將團隊較早前的展覽之部份精彩內容帶來CACHe,還原當年建造水塘的相關人物生活點滴。
Read More...
華人社會風俗活動,隨社會變遷亦有所改變。新界及市區的社會風俗活動,就是不一樣。香港社會研究者鄺嘉仕,會從各項社會風俗活動的儀式、功能、與社區之關係等方面,淺談他對新界社會風俗活動的觀察。2020年的疫情影響市民生活的同時,又如何影響香港各大小社會風俗活動,及如何反映風俗活動本身的可塑性?
Read More...
沙頭角十約中的「南鹿社」,由鹿頸、南涌、雞谷樹下、鹹坑尾、七木橋等村落組成。隨時日發展,不少村民已遷走,當中部份村落更已成為廢村。講者從古籍文獻和官方檔案中,綜合自1930年代開始的報章和1980年代的口述歷史,重塑南鹿社昔日的面貌。
Read More...
薄扶林村文化地境保育小組於過去幾年間,在村內收集了不少歷史文物及口述歷史檔案。是次團隊會分享他們的文獻管理經驗,解構如何整理社區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