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理解現代的香港社會生活面貌,可以從「寮屋」過渡到「公屋」的演變過程談起。
「寮屋」曾是二戰後本港最常見的生活居所,惟1953年石硤尾大火後,其地位逐漸被「公屋」的夢想新生活取代,包括第一代興建的公屋石硤尾邨。
本講座請來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學助理馮志強,在石硤尾邨美荷樓體驗現代生活的「發源地」,實地討論近年懷舊風潮背後的現代變遷。
Read More...

策展團隊為您呈獻一系列專題講座,透過「村校解碼:『校歌』再發現」了解「唔啱音」的校歌蘊藏的創作特色;「殺校潮下鄉校的銳變」透過《藍天樹下:新界鄉村學校》作者羅慧燕博士的分享,讓參加者重新思考如何活化閒置村校為社區增值。
Read More...

隨着將軍澳海水化淡廠預計於2023年投入運作,香港水資源的未來發展,將重新進入市民的公共討論領域。本講座聚焦由 CACHe 的研究文章集結而成的《尋水誌——香港水資源的歷史見證》,參加者不但可以率先獲得新書,更可細聽研究香港水資源多年的潘新華博士分享跨越百年的殖民地供水計劃歷程,共同在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水資源問題下,延續2020年《水展》後對香港水資源的討論。
Read More...

素有「貴族醫院」之稱的養和,曾是殖民地時代唯一一家由華人西醫創辦及主治、以服務本地華人為主的醫院。趁養和創立百周年之慶,本講座將帶同參加者一起回到過去,挖掘其創始初期的珍聞,以及成就養和百年背後的杏林雙傑 —— 李樹芬醫生與李樹培醫生 —— 如何在百年前的華人社會推動西式醫療服務;同時透過文獻和照片,講述養和的發展如何反映香港的社會變遷。
Read More...

收藏家許日彤先生從世界各地收集了香港的舊照片,關注照片背後的歷史故事。這次的專題講座許先生將會分享他的深水埗珍藏,帶大家從舊照片走入歷史。分享將由三十年代的深水埗軍營開始,走過青山道的泳棚和工廠,細看深水埗城市化的過程;也會帶大家看看鴨寮街和大埔道的早期發展,認識戰後移民社會的社區生態。
Read Mor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