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上環城皇街往山上走,經過前荷李活道警察宿舍(元創方),不久就會到達士丹頓街、必列者士街、中和里、華賢坊、永利街一帶,這兒就是俗稱「卅間」的社區。卅間有着謎樣般的歷史,究竟這個社區有多少湮沒了的故事?講者希望透過是次講座,回顧卅間的過去,展望她的未來。
沿上環城皇街往山上走,經過前荷李活道警察宿舍(元創方),不久就會到達士丹頓街、必列者士街、中和里、華賢坊、永利街一帶,這兒就是俗稱「卅間」的社區。卅間有着謎樣般的歷史,究竟這個社區有多少湮沒了的故事?講者希望透過是次講座,回顧卅間的過去,展望她的未來。
神功戲意謂「為神做功德」。早年香港有不少賀誕或地方組織為酬謝神明庇佑,每隔一段時間便舉辦神誕活動,搭建戲棚,禮聘戲班表演神功戲。是次講座,講者陳守仁教授會總結過去三十年實地考察香港粵劇神功戲的經驗,深入淺出介紹神功戲的籌辦過程、戲班組織和神功戲演出特點等,更會探討粵劇神功戲未來發展的路向。
Read More...
[場地更改] 香港石礦業發展史(1841 – 1940) 專題講座 (2019年10月19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花崗岩是香港最常見的岩石,在香港開埠之先,已有文獻記載打石工人在港島沿海開採花崗岩石。是次講座將回顧香港由開埠至二戰前(1841 – 1940)的花崗岩石礦業首百年發展歷程。
對於唐樓,不時會聽到「熔熔爛爛」、「爛鬼唐樓」這類形容。在市區重建的過程中,唐樓又是最常被拆掉的對象。曾經,唐樓遍佈港九差不多每一個角落,究竟何時變成只餘下一間在附近呢?是次講座希望透過介紹不同年代、不同建築特色的唐樓,從而加深參加者對唐樓價值的認識,更能明白唐樓可愛之處。
Read More...
二戰後,香港百廢待興。大量人口南下,聚此海角小島,暫求片刻安寧。危局中蘊藏着香港百尺竿頭的生機,荃灣新市鎮拔地而起,神奇地把一個以貿易為主的轉口港瞬間變成了工業城市。隨人口增長,一班有心商紳期望成立醫院濟世,仁濟醫院建設計劃應運而生,過程困難重重,是次講座由為仁濟醫院編撰周年刊物的危丁明博士主講,講解仁濟醫院籌劃歷程及與荃灣新市鎮發展的關係。
Read More...
今年「盂蘭文化節」請來日本著名學者田仲一成來港,他研究中國傳統祭祀戲劇多年,將於交流會上發表「香港潮籍盂蘭勝會與潮劇在文學上的價值」論文,並與本地學者進行對談。
大坑舞火龍始於一八八零年,至今已有近140年歷史。在急速發展的都市環境中,舞火龍習俗維持至今,它不但展現出民間風俗文化,更體現出傳統習俗不朽的生命力。CACHe邀請到大坑舞火龍總指揮陳德輝先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之一),為大家講解大坑舞火龍的歷史與分享多年籌辦經過。
講者將分享在中環閣麟街扶手電梯底下考古的有趣發現,並探討民間歷史硏究及保育倡議的可能。
Read More...
(講題更改)
原定於2019年7月20日下午3時舉行的「隱藏了的早期唐樓」專題講座,講者將更改講題為《城市考古: 追縱閣麟街古牆的前世今生》,活動日期、時間及地點不變。有關此活動詳情,請參見以下連結:
[ 活動延期,請留意本中心之後的通知 ]
八十年代以來,本地農業產量一直下跌,到底是簡單的「農業式微」,抑或改革開放後「香港」的意涵本身都在變化?是次講座嘗試以歷史的進路,深化關於「本地農業」和「香港」社會的討論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