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磅水」買水、賣水最「疊水」的1960年代(下)
活動回顧

前言

上回提到,制水時期,有香港人靈活地捉緊商機,「水為財」成為那時的金科玉律。其實,井水買賣的生意並不只限於將新界鄉村的水源運送全港,在市區裡也可以靠鑽井發財,一個井甚至可賺上七萬元!科學井成大勢所趨,最後連政府也不得不加入市場,銷售「水券」,應付工商業用水供不應求的情況。

風生水起的科學鑽井業

1954年,政府為解除水荒,除建大欖涌水塘外,並於1954年在何文田徙置區內,試驗機械挖井。此舉引起各界興趣,工業界人士集資數十萬,向外國訂購最新式鑽井機械及配件,聘請專業技師,組織具規模的機械挖井公司。因為工程費不算昂貴,且鑽井期間不影響營業,因此如半島酒店、大同染廠等大企業與工廠,都已不單靠水務局供應的水源,而開展「科學井」之鑽井工程。科學井,顧名思義即以科學測量方法勘探土地的地下水泉源,再以機械鑽過地表土層,以獲取地下水。進展快慢視乎地質,以沖積泥層最快,沙質次之,石層最慢。由於半島酒店的地段屬花岡岩石層,所以相對較慢。1960年代初,愈來愈多五金工程公司在香港推廣科學井。

在1963年制水之時,更是亟需廣闢水源的一年。香港就有十餘家鑽井公司,生意空前興盛。一般大工廠及大企業雖已鑽有科學井,但仍不敷應用,於是便繼續多鑽數個,以求增加更大水源。當時,有規模宏大的公司擁有二百多名工人、鑽井機器七十餘部,月計生意額可超於四十萬元,工程超過四百宗,由此亦足見本港搜求水源之急切。

每項鑽井工程的造價不同,須視乎大小與地段地質而定。如開至三十呎以下即有充裕水源,工程費約二、三千元。倘認為水源不足,工程費用亦按照每呎遞増。一般來說,六吋口徑深度約三十呎之科學井,每小時所得水量為四、五百加侖,已足夠一幢樓宇之用,約十日即可竣工。較大規模的工廠所用的科學井多不只一個,其深度多為二、三百呎,工程費約為萬餘元。其時最貴的一張科學井訂單來自淺水灣公寓,高達七萬元,金額相當驚人。全因該處地質既屬全部石底,而鑽地之深達數百呎而口徑亦大。以當時物價來說,尖沙咀區屬繁華地段的金巴利道的新洋樓每呎售八十多元,換言之,這一口井的價值足以在尖沙咀置一個逾八百呎的大單位!

除了工業區外,新界及郊外一般農場的用水量亦不容忽視,故此前赴新界開井的鑽井公司亦為數不少。有電影公司的新界片場,因需要大量水源,所以鑽了多個井口,其工程費用共達十餘萬元。另外,位於元朗的石崗軍營亦一再開鑽科學井,以確保水源供應豐足。

科學鑽井業生意滔滔,工人亦因日夜趕工加班入息較前大增,鑽井工人供不應求。該行業業務之鼎盛,更可從當時的新聞窺探︰1963年7月,有不少大廈的水井被水務局調查,業主被通知須加深水井的深度,以便有適量的井水供應大廈住戶。雖然事態嚴重,但當時每一間鑽井公司都忙得不可開交而不願接單。

 

大吐苦水與政府「水券」

水井主人、運水貨車、鑽井公司生意都因水荒生財,但相對的,食肆、廠商就因龐大的額外開支苦不堪言,如有茶居每月須花費三千元買水。在政府檔案處現存的信函中,不少廠家向水務局大談苦況,有廠家指「My business has been seriously jeopardized by the present water crisis, due to the fact that I have been paying exorbitant charges on buying water since 1st June, 1963(自1963年6月1日起,因現時水危機之故而須支付高昂的買水費用,生意已嚴重受創。)」另一間工廠則直言即使已有購買井水,但仍然不敷應用,致產量已銳減一半。

 有見及此,政府在市區開鑿科學井,在1964年1月起設五個臨時水站(water depot)(又被稱為「水倉」),出售未過濾之井水,協助小型工業渡過水荒難關。每個倉每日可供水約六萬加侖。凡有意購水的人士,必須用書面向水務局申請,以便量度其所設水箱及將車輛登記。水箱一經量度,便可向港島庫務司或九龍分署購買「水券(water ticket)」(又作「水票」),購買單張或整冊五十張均可,於取水時須交收水券。

 

水券按水箱容量分為三款作不同收費︰五百加侖的,每車三元;一千加侖的,每車五元;逾一千加侖的,每車則十元。買得的水可自由轉賣,用途亦無限制,惟因未經過濾,不宜作飲用或製造食物。

 

五個水倉分別設於︰(1)跑馬地體育路、(2)新蒲崗敬福街(即景福街)、(3)旺角鴉蘭街附近之塘尾道、(4)牛頭角淘化大同工廠附近之佐敦谷及(5)觀塘區觀塘道附近之將軍澳道。水倉每天開放,頭三個須自備水泵,後兩個有直接壓水機,不用水泵。

 

 

政府透過電台及報紙宣傳臨時水站,消息一出,隨即有不少工廠去信購買水券,商戶在信中感激這安排,謂令他「心滿意足(gratifying)」。另亦有運輸公司代客戶寫信申請,信中備有車牌與水箱容水量等資料。雖然如此,但仍有工商業不了解安排,由水務局職員聯絡通知。在《水展》中,大家可以看到這些精選檔案呢!

結語

水荒之中,當大家為「撲水」苦惱不已時,原來機遇處處,滴水成金。1960年代可謂是賣水行業的黃金盛世,尤其是1963年制水實施不足一月內,已經如雨後春筍般急速發展與擴張。由上回提到的井水販商,以至本文提及的鑽井公司,都曾一度認為興旺之象可以維持數年之久。雖然如意算盤打不響,未料一年後因颱風「維奧娜」到來,使制水進入「尾水」階段,生意戛然蕭條,不過至1967年亦再恢復。接下來,我們將重點介紹更多《水展》展品,繼續與大家發掘那個年代,點點滴滴、川流不息的香港人的水故事。

撰文: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助理項目經理 林若雁

 

/《水展》展覽資訊

展期: 2020年5月30日至6月30日

展覽時間:星期二至日 上午十時至下午一時;下午二時至下午六時(逢星期一休息)

了解更多請按此

/《水展》網上展覽資源

為了減少社區接觸,《水展》將延期開放,同時設立網上展覽資源網頁。網頁文章一連十六星期每週更新,透過互聯網與大眾繼續分享香港人的水故事,歡迎按此重溫其他水故事。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賽馬會世代共融社區文化遺產計劃

本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計劃紮根社區,透過舉辦不同類型活動,鼓勵世代溝通,促進跨代共融,並營造社區參與的氛圍,提升社區各持份者對歷史文化保育的投入,增強社區凝聚力。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05 年起開展社區資助計劃,為夥伴機構提供三年一期的捐助,推行適切的社區服務,支援不同弱勢社群。

關於我們

CACHe於2005年成立,一直積極舉辦古蹟保育活動。我們將繼續秉承宗旨,推廣香港歷史文化,建立知識交流平台,鼓勵大眾參與社區文化遺產保育,建立社區身份認同。

查詢方法

電話: 2291 0238

電郵: info@cache.org.hk

網頁: www.cache.org.hk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4,024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