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戲棚‧潮劇 歷史文化講座+導賞 (2015年8月) – (日期及地點更改)
專題講座,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香港潮人盂蘭勝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農曆七月,潮藉人士都舉辦盂蘭勝會,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目前全港約有五十多個盂蘭勝會。每個盂蘭勝會一般為期三天,除了祭祀孤魂和拜祭祖先,通常還會從潮汕地區聘請戲班,上演神功潮劇。

CACHe邀請了戲棚文化研究者蔡啟光先生,概說香港潮州盂蘭戲棚文化:戲棚搭建、戲班運作、盂蘭例戲、戲神信俗等;並帶領學員到盂蘭戲棚,作實地考察。

Read More...

 

講鬼‧講古‧講鬼故2:鬼怪聚香江-香港鬼怪文化講座 (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 [滿額]
專題講座, 尋找社區歷史回憶, 最新活動

農曆七月,是民間風俗中的「鬼月」。相傳陰司地府於七月初一「開鬼門」,讓孤魂野鬼重返陽間享受奉祀,至七月十四「鬼節」,靈異氣氛攀升到頂點,直到七月三十日才「關鬼門」。於是農曆七月禁忌特多、諸事不宜,各種恐怖故事不脛而走,都市傳說越傳越奇……

Read More...

 

《香港歷史系列 III》-歷史文化研討會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慷慨支持,本中心得以為香港電台推出的《香港歷史系列III》舉辦相關系列活動,在重現歷史的電視影像以外,走進社區,深化討論,以不同方式探索過去,鑒古知今。

《香港歷史系列III》貼近社會和民生,主題由二次大戰時的香港保衛戰出發,再探討本地醫療、報業、航運、法治、交通、房屋、地區發展與華商關係等不同範疇的發展脈絡和軌跡。CACHe就此舉行研討會,邀請三位歷史學者,闡述對三個範疇的研究所得,誠邀您就以下講題,共同考證交流。

Read More...

 

手動活字印刷機工作坊 (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 – [滿額]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中上環尤其蘇豪區一帶,未成休閒茶座、餐飲熱點前,曾經是印刷業的重鎮。家庭式經營的印刷廠、紙品公司、信封和油墨的專門店舖,遍佈中上環,包括士丹頓街、依利近街、卑利街、鴨巴甸街、嘉咸街、中和里、必列啫士街、華賢坊西與歌賦街。現時,在酒吧與精緻食肆之間、或是等待重建的巷里裏,仍有一些經營了數十年的印刷業商舖。

中上環尤其蘇豪區一帶,未成休閒茶座、餐飲熱點前,曾經是印刷業的重鎮。家庭式經營的印刷廠、紙品公司、信封和油墨的專門店舖,遍佈中上環,包括士丹頓街、依利近街、卑利街、鴨巴甸街、嘉咸街、中和里、必列啫士街、華賢坊西與歌賦街。現時,在酒吧與精緻食肆之間、或是等待重建的巷里裏,仍有一些經營了數十年的印刷業商舖。

Read More...

 

古蹟私塾——中國茶文化入門工作坊(2015年8月)- [滿額]
CACHe古蹟私塾,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茶,開門七件事之一,是家家戶戶常備之物。飲茶之風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逐漸成為中國、日本、韓國等東方國家最流行的飲品之一。自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廣東人漸漸養成上茶樓的習慣。時至今日,許多香港人仍然喜歡「飲茶」,叫一壺茶,幾碟點心,邊吃邊聊,享受好友聚會,家人團聚的時光。熟不知茶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茶葉均有其採摘、烹煮、沖泡的不同技巧。茶不僅是傳統飲品,更是文化載體。人們亦將禮儀、習俗於飲茶之中表現。

Read More...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社區教育計劃 – 填色比賽結果公佈
學校教育活動, 最新消息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社區教育計劃 – 填色比賽」已完滿舉行!感謝各位同學熱烈參與,是次比賽本中心共收到45間學校,8974份參賽作品。同學們發揮無限創意,細心為各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圖案填上色彩。近九千份作品,經過三位評審──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執行總監劉國偉先生、香港文化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長鄒興華先生和自由插畫師及本地「城市寫生」(Urban Sketching)團體《事吉茶記》召集人Kay Cheung 張雲基先生,以主題切合度、構圖及填色技巧、創意,此三項準則評審後,現公佈得獎名單。

Read More...

 

CACHe 十週年 十作者-從日用品讀歷史:香港戰後歷史講座 + 工作坊(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 十年回望 拾步而上:CACHe十週年系列活動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成立於2005 年,一直致力於文化保育的教育與推廣,同時希望凝聚力量,成為交流知識與意見的平台。走過十年保育路,正好回顧經驗,展望將來。我們特意請來十位關注本地文化、歷史、風俗及城市面貌的作者,就著書中所述,每月舉辦導賞團、座談會、考察等活動,廣邀同路人,在閱讀以外,與作者互動交流:或同遊現場實地考察、或圍桌而坐暢所欲言。保育路上,深化討論,交換知識,共同探索方向,壯大文化保育力量,冀望一石激起千重浪,為保育運動寫下新一頁。

戰後香港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還是文化方面,其變化的廣度、深度還是速度,都遠超1841年起香港開埠一百年的歷史。遠至1946年楊慕琦計劃的失敗,近至2012年第四屆行政長官選舉;眾所周知的中英聯合聲明,少為人知的金禧事件。究竟香港哪50件、100件的歷史事件是最重要呢?正如香港史學者高馬可教授(Prof. John Carroll)在《香港史100件大事》的序言中所說︰「沒有任何兩位歷史學家可以得出相同的答案。事實上,即使同一位歷史學家,也不能先後兩次得出相同的答案。」更甚者,在宏觀的「大歷史」以外,要數影響香港市民與史學者自身最重要的事作或潮流,觀點與論述更加百花齊放,這正是現時香港史著作所忽略的研究空隙。

CACHe 於七月邀得蔡思行博士,於百年古蹟內為大家講述戰後香港大大小小的事件。上午先就著作《香港史100件大事 (下)》分享講解,回顧近六十年影響深遠的大事,重塑歷史大圖畫;下午則是互動工作坊,從隨手可後的日用品,解讀當中記載的香港故事。蔡博士會分享一般人可以玩讀香港歷史圖像、文獻、影片等的有趣方法,歡迎帶同家中藏品、兒時玩意,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嘗試從身邊的一事一物,讀出個人專屬的香港史。

Read More...

 

保良局歷史講座-保赤安良:保良局中婦孺的生活(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活動時間更改)- [滿額]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大家看電視劇的時候,或許曾看過這樣的情節︰貧病交迫的父母將親生嬰孩遺棄在保良局門口,然後由局中人員接回撫育。一直以來,人們常常將保良局視為「孤兒院」,但事實上,在保良局中暫時居住的不僅是孤兒,還有更多是來自不同家庭背景,各有不同悲慘遭遇的女子及兒童。他們在局中會得到妥善的照顧,最後由保良局協助尋回家人,或覓得其他理想的出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