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梭茶果嶺】村梭四山—巡迴展覽
專題展覽, 資源庫

茶果嶺、茜草灣、鯉魚門及牛頭角這四個現時看似互不相干的地方,其實自清朝嘉慶年間(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起,便合稱「九龍四山」,編寫了一段悠久的歷史。

18世紀起,客家人紛紛從廣東、福建一帶遷往四山,發展他們擅長的打石業。故四山除了是四條打石村外,更是客家村群。起初,四山是清朝政府用以命名茶果嶺、茜草灣、鯉魚門及牛頭角一帶的四座石山的名字,後來其山下的村落群亦被一併合稱為山。[1]

當時的四山地位不凡,清朝年間更有「四山頭人」的制度,由九龍城官員奏准清廷策封,主管四山的大小事務。「四山頭人」雖然並非清庭官員之一,但地位崇高,連新上任的九龍城官員亦要先前往拜訪再行政事。直至19世紀初,四山才被殖民地政府正式確立為「村」,稱作「四山村」。[2]

如今茜草灣及牛頭角早已被發展成住宅區,打石業亦在六七暴動後政府禁止使用炸藥而漸漸沒落。四山的制度不復存在,當年的風采面貌亦不再為人所皆知。

[1] 張瑞威(2013),《拆村:消逝的九龍部落》。
[2] 張瑞威(2013),《拆村:消逝的九龍部落》。

       

關於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村梭」社區文化遺產計劃 /

本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鄉村是研究香港歷史的關鍵、不同社區文化的根源,而村校作為盛載村民共同回憶之所,對文化傳承有重要作用。計劃將深入鄉村、穿梭社區,透過不同活動提升大眾對本地鄉村及村校文化的認識,促進城鄉共融;並致力鼓勵公眾參與,讓社會各持份者亦可投入鄉村歷史及村校文化保育,傳承鄉村獨有的故事和記憶,同時凝聚社區。

關於我們 /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於2005年成立,一直積極舉辦古蹟保育活動。我們將繼續秉承宗旨,推廣香港歷史文化,建立知識交流平台,鼓勵大眾參與社區文化遺產保育,建立社區身份認同。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3,759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