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鄰近地區的發展,加上疫情的影響,龍窯的復興、推廣保育工作困難重重。是次講座我們邀請到香港龍窯關注組介紹他們剛出版的《器說龍窯》,分享他們保育龍窯的故事和經驗,亦希望引起大眾對香港消失中的村落文化之關注。
近年鄰近地區的發展,加上疫情的影響,龍窯的復興、推廣保育工作困難重重。是次講座我們邀請到香港龍窯關注組介紹他們剛出版的《器說龍窯》,分享他們保育龍窯的故事和經驗,亦希望引起大眾對香港消失中的村落文化之關注。
香港大學有一個跨學科研究團隊,近十年來專注研究港島早期供水基建設施的歷史及建築遺產。是次講座將涉及港島、九龍及新界早期水務設施歷史及供水基建設施,再由其它二十世紀初類似工程的文獻資料,探尋主教山前配水庫的設計及施工方法。
可曾留意過,只要沿着西營盤西邊街一直往上走,短短一段已經會看見一座又一座歷史建築?是次網上導賞活動,由CACHe副執行總監黃競聰博士擔任嚮導,遊走CACHe扎根多年的大本營——西營盤,為大家翻開這小社區中各古蹟與歷史景點的故事。
【網上直播】與「寨長」對話︰銀禧越南難民營口述歷史工作坊(2022年2月12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尋找社區歷史回憶, 最新活動
香港,於1979年曾被列為「第一收容港」,直至2000年最後一個難民中心關閉,數十年間,多達20萬名越南難民曾在香港留下足跡。現時深水埗公園近九江街和通州街位置,就曾有一個銀禧臨時收容中心,曾是逾六千名難民的棲身之所。這個「異鄉之家」流傳下來的故事甚少為外人道,但在營中所經歷一切一切,對於營長梁顯明來說一切都歷歷在目。透過是次口述歷史分享活動,就讓我們細聽如此獨一無二的「打工」經歷,以及背後有血有肉、卻鮮被人知曉的難民生活點滴。
近年東九龍發展如火如荼,原有隱藏於區內的村落,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面目全非,茶果嶺便是其中之一。茶果嶺村落被清拆前,CACHe舉辦了茶果嶺社區導賞訓練計劃。新晉導賞員經過實習與考核後,今次將帶領公眾深入茶果嶺,了解這個即將面臨消失的城市中村落。讓我們一同感受茶果嶺獨特之處,並反思文化保育於社區的重要性。
一粒粒晶瑩剔透、結晶澄明的鹽,是鹽工巧手曬製的報酬,更是上天賜下良好天氣條件成就的結果。鹽曬製技藝已列入本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清單,是次講座會簡述香港的「鹽曬製技藝」歷史,及透過整合與疏理《新界周報》,概括展現香港古代鹽場——官富場的軼事。
Read More...
「築.動.歷史」全港中學生比賽由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主辦、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籌劃,旨在透過研習歷史建築及與其相關的閱讀材料,以創意文化活動讓同學探索其所載的美學與人文訊息,從中了解中國歷史與社會文化面貌,培養他們研習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興趣和能力,進而欣賞、尊重、關懷及傳承中華文化,並加強對歷史建築的保育意識。
是次比賽分設「網上閱讀問答比賽」、「歷史建築吉祥物設計比賽」及「尋.謎.歷史築蹟比賽」三個項目。有關是次比賽的詳情,包括比賽日程、比賽形式、報名及遞交參賽作品方法等,請參閱下文比賽章程。
Read More...
在道教信仰中,扶鸞是神明給人的指示,藉天人感應而悟事窮理。香港的扶乩信俗從清末至今傳承不斷,對研究扶乩文化相當重要。1920至1970年這五十年間,鸞風尤其興盛,學者稱為「以乩治壇」的年代。是次講座分兩部分,首先由游子安教授綜述在香港的扶乩文化,然後由1990年侍鸞至今之謝傳清道長,細述一位鸞生的歷練和心得。
是次活動分兩部份,首先邀請大家走進本地蜂場,在新一代養蜂人的帶領下近距離和蜜蜂打交道,重新認識我們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導賞過後更設蜂蠟蠟燭工作坊,大家可親手製作屬於自己的蜂蠟蠟燭,將甜蜜回憶帶回家中。天然蜂蠟為蠟燭的主要材料,燃燒過程會釋放負離子,減少過敏原或污染,對氣喘、過敏的人有益。
一份想保留的舊報紙、一枚長輩留下來的舊硬幣,家中擱着林林總總的「藏品」,希望留住記憶,卻不知如何安放?想妥善保存珍貴紙本文獻、書籍或舊報紙,或自行修補重要的金屬配件或飾物?其實並不複雜。在這兩節工作坊中,參與的學員們可自攜家中「藏品」,在指導下親手處理自己的珍藏,務求學員能夠帶着信心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