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利便、有利、得到好處
民:人民、居民、民生
利民生活,是利便居民的生活,是有利民生的生活,是使人得到好處的生活。
2015 年是CACHe在西營盤的第十年。我們見證了這舊區近年急速的士紳化,社區裡的古蹟、老樹、唐樓、老舖小店、巷里、宗教節慶等社區元素逐漸消失,換來的是酒吧、連鎖店、高檔食肆及重建後的新型樓盤。社區面貌急速改變,新的社區問題亦隨之而來。跟老街坊談起西營盤,他們覺得社區急速轉變令生活質素大不如前;新街坊對西營盤認識不深,與舊社區缺乏互動,難以投入社區事務。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我們決定,重辦2010 年於永利街首次展開的「利民生活企劃」,在西營盤尋找利民生活元素,嘗試打開對社區生活的新想像,以社區角度解決社區問題。
Read More...
1904年,電車首次行駛於香港島的馬路上,曾經是陸上最快的公共交通工具,它連接起港島東西,揭開社會進步的序幕。百年過去,電車仍在路軌上穩然前進,速度卻早已被其他交通工具拋離;社會崇尚效率與經濟發展,生活節奏急速,電車的速度似乎與現代城市生活格格不入。
Read More...
時代沒有淘汰民間工藝,只是我們選擇放棄而已。
從前,讀書不成,單靠一門手藝也能養家糊口。時移世易,經濟轉型,事事講求速度的年代,手作工藝變得不合時宜。目送老舖結業,工匠老去,手藝失傳,幸好還有工藝師傅努力地傳承民間工藝。
黃成就先生出身鐵匠世家,打鐵業式微,中途轉職,退休後決定重新投入飄色創作,贏得「飄色王」美譽。靳青青女士熱愛研究中國傳統服飾,四出尋訪名師,拜師學藝,終成為新一代的「祺」袍師傅。蔡達耀先生成功轉型,工作非常忙碌,仍不放過任何機會展露其紮作本領。
本中心榮獲優質教育基金資助學校教育計劃《話當年‧『識』今天:香港華人生活變遷》(2012-14),從不同角度重構香港華人生活面貌,喚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興趣。我們伙同三位工藝師傅走訪多間中學,各自傳授獨門絕藝,拜師學藝不再局限在橫巷老店,校園也可以成為工藝傳承的文化場所。
是時候,我們重拾慢工細作的時光。
Read More...
香港曾受過不少颱風吹襲,颱風過後城市滿目瘡痍,死傷枕藉。昔日香港作為漁鄉與貿易港,颱風來襲,嚴重打擊漁民與商家的生計。一八七四年的「甲戌風災」,重創香港的經濟,風暴潮令沿海地區被洪水淹蓋,房屋損毀嚴重,貨倉水浸,多艘遠洋船及漁船沉沒,死亡人數更達二千餘人。颱風令殖民政府意識到天氣預警的重要性,促成天文台的成立,為往後颱風襲港前早作預報,讓市民能盡早防範,各出其謀,減少損失。此後,香港政府在每次颱風過後均會檢討防風機制,並不斷改善城市建設,以有效抵禦風暴。
香港的高度城市化把生活和大自然拉遠,令現代人忽視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影響。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搜集香港史上重要颱風的資料,並邀請天文台台長岑智明先生與一眾收藏家借出過百張珍貴歷史圖片及藏品舉辦展覽,展示昔日颱風肆虐香港的情況,讓我們重新反思現今城市生活與自然災害的關係。
Read More...
啓德機場從一九二七年起到一九九八年一共服務了香港超過七十一年,多年來經歷過不少歷史大事、接待過不少名人政要。機場周邊的險要地勢及座落於九龍城高密度的住宅環境之中,都為旅客留下深刻印象。對於香港人而言,它的客運量與貨運量見證了香港經濟起飛,而機場的離境及接機大堂更記載了港人悲歡離合的時代故事。
Read More...
在深水埗仍有不少老店舊鋪,社區的發展,他們功不可沒。這些店鋪見證了歷史,當他們說自己的故事,這故事可以說出香港歷史,說出時代變遷 。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跟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碩士生舉辦《深水埗唐樓店舖》展覽。他們專責研究唐樓鋪,探討其空間使用與改動,了解唐樓鋪與街道的關係。
Read More...
在深水埗仍有不少老店舊鋪,社區的發展,他們功不可沒。這些店鋪見證了歷史,當他們說自己的故事,這故事可以說出香港歷史,說出時代變遷 。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跟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碩士生舉辦《深水埗唐樓店舖》展覽。他們專責研究唐樓鋪,探討其空間使用與改動,了解唐樓鋪與街道的關係。
Read More...
CACHe將於今年4月27日(星期六)下午3時,舉行「城西魚香 - 鹹魚欄的故事」展覽開幕典禮,現誠意邀請 閣下撥冗出席,並作指導。是次展覽以西營盤鹹魚欄為中心,展示鹹魚行業的歷史、鹹魚製法和商會故事等,為這個夕陽行業作一個記錄。
Read More...
憑籍地圖指引方向,我們便能到達目的地。如今電子地圖盛行,城市的最新面貌即時可見,但卻不知不覺間掩蓋了城市的歷史痕跡。舊地圖雖已過時,但就如歷史檔案般記錄了城市的變遷。這個城市的出現與發展,我們的得與失,都印證在舊地圖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