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自古以來便採用象徵符號來傳達信息,這種表現手法在教堂尤其普遍,至今盛行不衰。但今天的人已不太明白當中含意,講者嘗試破解這些宗教密碼,分辨不同聖像特色,讓大家進入教堂時有另一番體會。
Read More...
基督宗教自古以來便採用象徵符號來傳達信息,這種表現手法在教堂尤其普遍,至今盛行不衰。但今天的人已不太明白當中含意,講者嘗試破解這些宗教密碼,分辨不同聖像特色,讓大家進入教堂時有另一番體會。
Read More...
穿著和服的日本女子,在中環擺花街嬌聲鶯鶯地向你揮手搭訕的這種情境,難以想像吧?可是在明治維新期間(1880 至1920年代),香港確實有為數不少的日本妓女存在,日本人稱她們為「唐行」,也戲曰「娘子軍」。何謂「唐行」?這些女子來自日本什麼地方?出身如何?為甚麼定格在那個年代?為何很少人提起? 當年在香港的生活如何?芳蹤何覓,魂歸何處?侯清儀老師根據香港和日本的文獻紀錄,參考本地史蹟,與大家分享這個話題。
「保育」二字,近年在公眾、傳媒甚至學校課程之中的曝光率越來越高,似是成為了普及又廣為人知的概念;然而在實踐之時,往往爭議不斷、困難重重,甚至令人感到無所適從。「主體保育」、「活化重建」、「古蹟士紳化」等議題每日上演,政策每每追不上變化;民間力量在商業利益主導的社會中,或疾呼抗爭、或默默播種,以各種形式一直探索前路,守護我城。在「保育」意識萌芽成長的十年,相關人士面對了怎樣的挑戰,又作出了甚麼嘗試?關注社區生活的大眾,又有甚麼經驗可以借鑑?
Read More...
[代宣傳] “水‧集 The WATER Collection”展覽開幕暨分享會 Exhibition Opening Ceremony & Presentation 專題展覽, 專題講座, 文化古蹟導賞團, 活動回顧
“水•集I The WATER Collection”
歷史以來,人類的生活 – 無論是生存方式,文化發展,或是城市建設 – 都一直在塑造大地。
鄰近水源是開拓一個城市的先決條件。很多歷史中的古城也建有精密的水務系統,把食水由水源運輸、儲存,並分配。這些公共建設都顯示出古人怎樣以可持續方法看顧及善用水這天然資源,慕求以和諧的方式與大自然融合。
Read More...
石牆-由石頭堆砌的擋土牆,於斜路多、平地少的港島區尤其常見,為建屋鋪路提供平坦地基。中西區作為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在當中不難發現過百年的古石牆,或昔日隨風或雀島糞便而落於石牆上的種子所長成的一棵棵古樹。仔細觀察,不同年代的石牆,無論堆砌方式和物料亦略有不同,石牆樹亦生長出不同形態,塑造一道道獨特的社區風景。然而,在缺乏政策和制度保護下,古石牆會無聲地消失,或被混凝土完全覆蓋;健康的古樹亦會因「潛在危機」而被犧牲。是次講座請來兩位石牆及古樹愛好者,講解不同年代的石牆特色、分享在西環尋找和保護石牆與樹的故事
Read More...
將黃豆發酵造成麵醬和豉油,是中國人的古老行業。香港的醬園最早設於二十世紀初,當時香港已是繁榮的轉口港,豉油、醬料、涼果都是主要的出口貨。戰後,香港醬園業先後經歷韓戰禁運、城市發展、中國改革開放等衝擊。是次講座,講者將會以九龍醬園為例,分享香港醬園業歷史的一些章節。
Read More...
香港早期風月區位於水坑口街一帶,由於人口稠密的關係,1903
[場地更改] CACHe 十週年 十作者-香港佛教歷史講座+沙田寺院導賞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香港佛教源遠流長,但向屬山林清修,千百年來無甚發展。直到清末民初,隨着香港成為遠東商埠,僧侶信徒配合香港的特殊背景,佛教事業由山林轉向都市、由隱修步入社會、由本地連接國際,使佛教事業迅速擴張,同時開創特殊的經濟與文化模式,對近年的東北亞佛教發展亦有重大影響。是次活動,由「香港史學會」總監、《香港佛教史》作者鄧家宙博士主領。講座完畢後,鄧博士會帶領參加者到訪兩間著名佛寺,包括萬佛寺和道榮園,講解當中的獨特歷史與藏品,藉此考察本港佛教發展模式與影響。
Read More...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日軍佔領期間,居民飽受佔領軍凌虐,餓孚遍野的記憶,深印在不少人的腦海裡。香港淪陷初期人口超過百萬,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全港人口減少至約70萬。然而,淪陷時期,在日軍的歸鄉政策下,大埔作為新界的行政中心,人口並沒有顯著減少,一直維持在18, 000多人。到底日佔時期,大埔社區出現什麼了變化?居民能以何種方式謀生?大埔居民到底是怎樣渡過這段「艱難歲月」?是次講座嘗試重現「黑暗」以外,大家有意無意之間遺忘了的大埔居民實際生活史。
Read More...
大坑舞火龍始於一八八零年,至今已有超過130年歷史。相傳在一次風災後,大坑村村內出現一條大蟒蛇,被村民擊斃,豈料翌日蛇屍不翼而飛,大坑村更 隨即爆發瘟疫,奪去多人性命,村民惶恐終日。此時有村中父老獲菩薩報夢指點,只要用草紮成草龍,再插滿香枝,於中秋佳節晚上在村內舉而舞之,繞村遊行,同 時燃放炮竹,便可驅除瘟疫。村民依此而辦,瘟疫果然消失。自此,村民便於每年中秋迎月﹑賞月和追月三天,即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和十六晚上舞動火龍。在急速 發展的都市環境中,舞火龍習俗維持至今,它不但展現出民間風俗文化,更體現出傳統習俗不朽的生命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