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將分享在中環閣麟街扶手電梯底下考古的有趣發現,並探討民間歷史硏究及保育倡議的可能。
Read More...
講者將分享在中環閣麟街扶手電梯底下考古的有趣發現,並探討民間歷史硏究及保育倡議的可能。
Read More...
(講題更改)
原定於2019年7月20日下午3時舉行的「隱藏了的早期唐樓」專題講座,講者將更改講題為《城市考古: 追縱閣麟街古牆的前世今生》,活動日期、時間及地點不變。有關此活動詳情,請參見以下連結:
[ 活動延期,請留意本中心之後的通知 ]
八十年代以來,本地農業產量一直下跌,到底是簡單的「農業式微」,抑或改革開放後「香港」的意涵本身都在變化?是次講座嘗試以歷史的進路,深化關於「本地農業」和「香港」社會的討論及思考。
分享會請來香港米行商會名譽會長符之福先生,細訴四十多年來在米業及各產米國的所見所聞,讓參加者對自己日常面對的米飯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中環郵政總局-戰後摩登建築的源流與脈絡 當今的建築歷史研究,著眼於建築對於當地發展的關聯性(relevance),而非純粹以年份來衡量其價值。若果我們以此推展至其他的戰後現代主義建築,不難發現它們蘊含著一些香港獨有的物流和背景。這次講座將會以於1976年落成的中環郵政總局,以及整個中環海濱,包括大會堂和天星碼頭等建築作為例子,討論這些香港建築歷史研究的脈絡、補遺、以及其他有趣故事。
Read More...
戰後香港食米市場經歷了由開放到管制,再由管制轉為開放的變化。《米展》策展團隊透過訪問及歷史資料研究,為參加者重溫過去數十年間的米業要聞,了解一碗米飯的背後故事。
Read More...
香港的食米供應依賴進口,米業經營者除了要懂得食米的基本知識外,還要對全球的食米以至糧食供應有充分了解;要把千里之外的農作物源源不絕滿足港人所需亦是一門學問。《米業縱覽分享》將由三位進口米業經營者主講,為大家深入講解由稻米種類、種植、貿易、貯存等種種知識,讓大家了解到每粒米飯都得來不易。
香港商業發達農業式微,米糧供應長期仰賴外輸卻甚少有糧荒問題,米業生意更曾興盛一時,究其原因與政府採取「還米於民、儲糧於商」政策有關。《香港米業史》作著鄭宏泰博士將從1919年一場搶米風潮談起,剖析香港米業發展與政府政策,暢談當中的變遷與特質。
Read More...
二十世紀初開始,米商們陸續聚集於上環及西營盤一帶經營生意,部份更會組織商會保護行業權益。行業內亦定立共同的守則和傳統以便利各自生意和團結行業內的各商家。是次分享會將由一位食米進口商,為大家講述他所經歷過的米業傳統,和分享店內數十年歷史用品的故事。
Read More...
今天客家女性的形象被視為客家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在傳統的父權社會裡,客家女性的形象何以特別鮮明,而其特徵亦被廣泛討論呢? 當客家女性頭角嶄露,客家男性跑去哪裡了?本講座以把客家的歷史論述和非物質物化遺產作為切入點,探討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客家女性的形象如何被塑造,她們如何從被動的角色中,重掌自己的主體性,推介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