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眾教育計劃 – 填色比賽」已完滿舉行!是次比賽得到同學熱烈參與,於2017年2月10日至4月28日期間,本中心共收到來自50間學校、6541份有效參賽作品。同學們運用色彩展現出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文化精粹。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執行總監劉國偉先生、香港文化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長鄒興華先生與插畫家Stella So蘇敏怡小姐三位評審以主題切合度、構圖及填色技巧、創意,此三項準則從逾六千份作品中選出得獎作品,現公佈得獎名單如下:
Read More...
「賽馬會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眾教育計劃 – 填色比賽」已完滿舉行!是次比賽得到同學熱烈參與,於2017年2月10日至4月28日期間,本中心共收到來自50間學校、6541份有效參賽作品。同學們運用色彩展現出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文化精粹。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執行總監劉國偉先生、香港文化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長鄒興華先生與插畫家Stella So蘇敏怡小姐三位評審以主題切合度、構圖及填色技巧、創意,此三項準則從逾六千份作品中選出得獎作品,現公佈得獎名單如下:
Read More...
金屬文物的損壞受外界環境影響,腐蝕速度取決於材料質地和所經歷的環境條件。是次工作坊,方惠燕博士將簡介各種保護方法,通過控制環境減慢金屬的氧化過程。並從文物著手來保護,透過四種不同的方法去保護金屬文物
Read More...
曾幾何時,梅窩就等於大嶼山,那是一塊避開城市煩擾的郊遊之地,它歷史悠久,古名「梅窠」、「梅葦」或「梅蔚」,曾出現於南宋末年的記載中,然而,在東涌線建成後,梅窩愈見荒涼得,好像那裏只剩下了牛……
Read More...
在藍田麗港城與油塘之間,高樓大廈旁的鐵皮屋裡,藏著的故事可能遠超你想像:CACHe 上月「茶果嶺天后誕導賞」反應熱烈,現加開一場導賞活動,以認識茶果嶺今昔變遷為主軸。昔日茶果嶺、茜草灣、鯉魚門和牛頭角合稱「四山」,均以打石聞名,清封當地領袖為「頭人」,負責管理村中事務和代為收稅,四山公所就設於茶果嶺天后廟右廳。
Read More...
透過藝術可以表達對生活的感覺,攝影是其中一個媒介,以影像去記錄城市的不同細節,各個地方和社區都有著不同的元素等待我們去發現。
Read More...
茶,開門七件事之一,是家家戶戶常備之物。時至今日,許多香港人仍然喜歡「飲茶」,熟不知茶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茶葉均有其採摘、烹煮、沖泡的不同技巧。茶不僅是傳統飲品,更是文化載體。人們亦將禮儀、習俗於飲茶之中表現。
Read More...
用線來裝訂書籍是中國源遠流長的工藝技術,始於何時已難考証,大抵是由蝴蝶裝及包背裝演變而成。蝴蝶裝和包背裝僅以漿糊和紙捻粘連書頁,翻閱頻繁便容易破散。為解決此問題,古人遂開始於書上打孔,再以線穿孔訂實,故稱「線裝」。
Read More...
今時今日,社區生活質素備受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走進舊區,探訪老店小舖,徜徉大街小巷,欣賞古蹟,感受屬於舊區特有的風土人情。究竟,舊社區的生活包含了哪些元素?街坊們與街道、空間、建築、鄰里有著怎樣的互動,從而構成了社區生活?人情味的背後,體現了怎樣的生活環境和空間分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