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營盤歷史文化徑/卜公花園、磅巷浴室、細菌檢驗所
西營盤歷史文化徑QR條碼

第六站/卜公花園、磅巷浴室、細菌檢驗所 Sixth Station/ Blake Garden, Pound Lane Bathhouse, and the Bacteriological Institute 第十二任港督卜力(任期1898年-1903年)任內主力處理鼠疫問題,從三大方面將之解決:首先是改善華人居住環境,增加綠化地帶,因此他清拆太平山一片華人居住區,改建為卜公花園;其次是提供衛生設施,例如於1904年建成全港第一所公共浴室磅巷公廁;另外亦建設了細菌檢驗所,以進行病理學研究及研製疫苗(現址成為香港醫學博物館)。 Blake was the twelfth governor of Hong Kong from 1898 to 1903.  During his tenure, he focused on dealing with the plague in three ways.  The first was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Chinese by increasing the green belt, which he More »

Read More...

 

聘請研究助理
最新消息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研究助理/翻譯 本中心現誠聘上述職位:申請人須具以下資歷: 持學士學位,或有相關工作經驗優先考慮 具研究經驗優先考慮 良好中、英文水平 熟悉電腦文書處理(MS Office) 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組織能力 工作範圍包括: 協助計劃負責人執行研究計劃的各項工作 聯絡中西區老店 協助搜集、處理及分析研究資料 協助撰寫刊物 計劃由二零一四年十二月至二零一五年三月(為期四個月) 申請者請於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前,把申請表格和履歷直接寄予西營盤西邊街36A後座(梁先生收)(須列明申請職位)。歡迎致電查詢(電話:2219 4795)。

Read More...

 

古蹟私塾-香港本土客家話基礎班(2015年1月-2月)
CACHe古蹟私塾, 最新活動

早在開埠以前,香港已住著好幾萬務農為生的人口,他們屬於兩個不同的語言群體:本地和客家。本地人主要居於元朗、上水的平原上,操一種他們自稱為「本地話」,又稱為「圍頭話」、屬於粵語系統的方言;另一族群則住在新界東南部山邊或丘陵上,操一種跟梅縣方言相通、被稱為「客家話」的方言。時至今日,由於種種原因,香港懂客家話的人口,已由1950年代的接近一成,急劇下降至今天的1%左右,而且年齡層也限於中老年人,可謂後繼無人,瀕臨消亡。

Read More...

 

鹹魚有夢!盼你莫忘當年情 明報 2014/11/28
傳媒報導

鹹魚有夢!盼你莫忘當年情

「你們有誰吃過鹹魚?」全西營盤僅存的三間鹹魚專賣店,其中一間「合利號」,第二代傳人區振鵬(鵬哥)問來訪的學生團,想不到只有兩個人舉手。鵬哥說起不無唏噓: 「想當年整條德輔道西都是賣鹹魚的,要來的人不用問路,靠鼻子便行。」開業近六十年,合利號仍保留香港已絕無僅有的手工鹹魚製作,近年又跟長春社合作做展覽,開放店舖給學校辦導賞團,為的是不想鹹魚在本地庶民史中留白: 「嗰個年代,一家八口瞓一個牀位,就係靠鹹魚青菜,養大一代又一代人,我不想新一代咁輕易忘記鹹魚對香港的貢獻。」

Read More...

 

南丫島文化歷史導賞團(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南丫島古稱「舶寮洲」,於唐朝宋朝之時曾為停泊往廣州貿易的外國船隻之地,後雅化為「博寮洲」。到了近代,由於島嶼位於香港之南,形狀像漢字的「丫」,因此得名為「南丫島」,並逐漸取代「博寮洲」稱號。

南丫島分別有索罟灣及榕樹灣等南北兩岸,是次將由資深掌故家蘇萬興先生帶領導賞考察,由昔日為天然漁港的索罟灣起步,沿家樂徑參觀超過170年歷史的天后廟、二戰時期日軍收藏彈藥的「神風洞」軍用地,並登上觀景亭欣賞索罟灣全貌,最後抵達島另一端的榕樹灣天后廟、拜訪富有西洋色彩的中式石獅,探索南丫島從南到北的歷史痕跡。

Read More...

 

筲箕灣漁民文化、傳統節日與地方社會考察(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滿額]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筲箕灣雖然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但其漁村傳統節慶活動頻繁不斷,原因何在? 是次活動將考察筲箕灣的漁民文化及生活,與此同時,亦會考察位於筲箕灣南多座具有歷史價值的宗教廟宇(張飛廟、福德祠及關帝廟),一起探索這些廟宇建成背後的政治及經濟因素,了解筲箕灣頻繁的傳統節日背後的源動力,讓我們更全面及立體地認識21世紀的筲箕灣。

Read More...

 

西營盤地膽文化導賞(2014年12月 星期六)- [滿額]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西營盤是一個充滿社區特色的山城,其歷史軌跡更映照出香港華人社會從開埠以來的蛻變。在社區面臨新舊交織之際,「文化地膽講故訓練計劃」的一班導賞學員將學以致用,化身「西營盤地膽」帶領公眾遊走西營盤,發掘巷里中不常注意的歷史註腳。此導賞訓練計劃共有三條西營盤主題路線,包括「教會及學校發展」、「醫療與衛生發展」和「傳統行業與老店」,當中兩條主題公眾導賞團現已開始接受報名。

Read More...

 

香港早期政黨發展(1949-1984)講座(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一直以來,香港史的論著都認為,香港的政黨在一九八零年代後才興起,同樣地,香港人在一九八零年代後才開始追求民主改革。這誤解可能建基於不同的理論:包括難民心態、行政吸納政治、以及傳統中國人性格等。通過對香港革新會(Reform Club)及香港公民協會(Civic Association)的戰後歷史研究,我們可以對當時的政制發展有更清晰的了解。

雖然政制發展在一九八零年代前並不顯著,但當時的香港人並非政治冷感;其實政黨早在一九八零年代前已經開始有所發展。它們積極爭取民主政治、經濟及社會改革,並擔當政府與市民之間的橋樑。香港革新會及香港公民協會不單積極參與市政局選舉,而且特別關注城市發展、房屋政策、醫療保障、經濟發展、教育普及、治安以及小販問題。雖然兩個政黨不時批評政府的保守政策,但殖民地政府亦樂於利用它們作為與民溝通的橋樑以及平衡各方勢力。隨著時代的改變,香港革新會及香港公民協會的歷史角色已漸被遺忘及忽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