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私塾─鐵盒社區針孔攝影及黑房沖曬工作坊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CACHe古蹟私塾, 最新活動

 

人類一直以各種方式記錄生活,自十九世紀,相機面世,我們得以從影像中認知未見的、逝去的、千里之外的世界。攝影工具與技術不斷演進,時至今日已經極為普及,數碼化更令拍攝變得極為快捷隨意。其實影像的一切都只是從一個簡單的針孔開始,並且與時間有著密切的關係。

橫跨上下午的工作坊,鼓勵學員把平凡小鐵盒升級再造(適用鐵盒指引),改裝製作獨一無二的針孔相機,以最原始的攝影方式,將社區面貌和空間永恆凝固。上午課程包括工作坊簡介、簡短石硤尾社區導賞、針孔攝影資料與原理介紹,並動手自製鐵盒針孔相機。午飯後即攜同相機實戰拍攝,導師會於黑房示範曝光技巧並與學員一同沖曬、互相分享。誠邀你周六來到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運用獨特的攝影方式,細看這城的一事一物。

Read More...

 

筲箕灣西歷史考察之旅 (2015年4月11日 星期六)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根據1893年殖民政府工務局所繪製「筲箕灣西」的地圖顯示,「筲箕灣西」的範圍由今天的工廠街球場至西灣河太祥樓附近。1884年,太古集團在今天的鰂魚涌開設太古糖廠,這是筲箕灣經濟發展的里程碑,其後愛秩序灣沿海及筲箕灣山麓陸續出現不少村落。1908年,太古船塢落成,太古集團僱用不少筲箕灣華工,令地區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是次考察重點在筲箕灣西,首先會去了解一些與殖民政府及太古船塢有密切關係的重要地區組織;此外,亦會考察西灣河盂蘭勝會、潮州南安堂福利協進會及筲箕灣農業工商聯會。透過走訪這些組織,可以看看不同族群在筲箕灣西的生活點滴

Read More...

 

古蹟私塾─社區古蹟拓印工作坊(2015 年4月)
CACHe古蹟私塾, 最新活動

刻石的拓印,由來已久。迄今說法不一,難以定論。—般的說法,認為拓印術始於東漢熹平年間。現存最早的拓印品,是在敦煌石室中保存下來的公元六世紀的遺物「溫泉銘」。通常人們所說的拓印,指的是在石碑上拓印碑文,實際上,拓印並非專指碑拓。人們在傳拓碑文的啟示下,又把需要拓印複製的文字刻在木板上,製成印版,然後再在印版上進行拓印。這種方法,與雕版印刷頗為近似。不同之處在於,碑刻文字是凹下的陰文,雕版印刷的模版是凸起的陽文,複製下來的拓片,一是黑地白字,一是白地黑字。

Read More...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社區教育計劃 – 填色比賽
學校教育活動, 最新活動

2011年5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成功將四個富有本土特色的項目──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和大坑舞火龍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推廣這四個項目,本中心特意舉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社區教育計劃 – 填色比賽」,歡迎全港小學生透過所屬學校報名參加。本中心希望藉著是次比賽鼓勵同學多留意本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提高保育意識。

Read More...

 

尋找城市歷史痕跡4 -電車歷史圖片展 In search of the City’s Historical Trace IV – Old Tram Photo Exhibition
CACHe website English Version, 專題展覽, 最新活動

1904年,電車首次行駛於香港島的馬路上,曾經是陸上最快的公共交通工具,它連接起港島東西,揭開社會進步的序幕。百年過去,電車仍在路軌上穩然前進,速度卻早已被其他交通工具拋離;社會崇尚效率與經濟發展,生活節奏急速,電車的速度似乎與現代城市生活格格不入。

Read More...

 

錄像傳承-社區記者工作坊(2015年3-4月) (入選名單)
最新消息

自2005年起紮根西營盤的CACHe,看到近年西環面對鐵路發展及市區重建,舊區面貌不斷變化。特此聯同獨立媒體記者、「活在觀塘」負責人袁智仁先生、「西環變幻時」facebook群組負責人戴毅龍先生、多媒體工作者譚達華先生(探長)舉辦「社區記者工作坊」。感謝各位參與,現公布已入選學員名單如下:

Read More...

 

古蹟私塾─香港本土客家話基礎班(2015 年4月 – 6月)
CACHe古蹟私塾, 最新活動

 

 

開埠以前,香港已住著好幾萬務農為生的人口,他們屬於兩個不同的語言群體:本地和客家。本地人主要居於元朗、上水的平原上,操一種他們自稱為「本地話」,又稱為「圍頭話」、屬於粵語系統的方言;另一族群則住在新界東南部山邊或丘陵上,操一種跟梅縣方言相通、被稱為「客家話」的方言。時至今日,由於種種原因,香港懂客家話的人口,已由1950年代的接近一成,急劇下降至今天的1%左右,而且年齡層也限於中老年人,可謂後繼無人,瀕臨消亡。2014年6月,特區政府公布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客家話屬於「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項目,編號為1.1,清單可於香港文化博物館網站下載。

Read More...

 

十週年 十作者:衙前圍村歷史講座+導賞(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滿額]
專題講座,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十年回望 拾步而上:CACHe十週年系列活動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成立於2005 年,一直致力於文化保育的教育與推廣,同時希望凝聚力量,成為交流知識與意見的平台。走過十年保育路,正好回顧經驗,展望將來。我們特意請來十位關注本地文化、歷史、風俗及城市面貌的作者,就著書中所述,每月舉辦導賞團、座談會、考察等活動,廣邀同路人,在閱讀以外,與作者互動交流:或同遊現場實地考察、或圍桌而坐暢所欲言。保育路上,深化討論,交換知識,共同探索方向,壯大文化保育力量,冀望一石激起千重浪,為保育運動寫下新一頁。

 

黃大仙祠是一個無人不知的宗教場所,參觀黃大仙祠,可以了解黃大仙文化對本港民間風俗的影響,欣賞祠內的中式建築。旁邊的竹園鄉亦是城中特例,導賞團會探究1937年「新九龍」條例對當地原居民權益的影響,以及1957年拆卸竹園鄉後變化;及後返回黃大仙文化公園,參觀當年供應衙前圍一帶村落水源的古井,找尋當年村落的痕跡。最後前往當今香港獨一仍存之古村 – 衙前圍。衙前圍村位於九龍城東頭村之南,舊九龍城寨東門外。歷史變遷,衙前圍經歷多次重修及改建,雖然舊貌已變,但圍內仍有不少細節見證香港歷史。如今,九龍地區經已發展為一現代都市,而圍村將在不久後拆卸,「衙前圍村」將成為一個歷史名詞。冀望大家能把握機會,一睹石屎森林中的古村,細讀香港歷史。

Read More...

 

風雨同路半世紀-西營盤道堂與社區考察活動(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道堂是供奉道教神靈的場所,亦與社區發展有緊密的聯繫。1920至1960年代間,西區先後建立了福慶堂、雲泉仙館等四所道堂,它們投入社會,關心眾生。

 

1962年紫靖閣於西營盤成立,1969設中醫部、西醫診療所,贈醫助藥以利貧病。1963年六合聖室創壇伊始,適逢香港大旱,遂設壇祈雨。壇堂道侶,除了修真,還博施濟眾,可說與西區同步成長,風雨同路半世紀。是次文化導賞活動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與華南歷史學會合辦,邀請到游子安博士,帶領參加者考察西營盤道堂,講述道堂與西營盤發展之關係,更可親身一睹扶乩的過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