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競聰 (現職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副執行總監,著有《風俗通通識》,主編《風俗演義》, 曾參與製作《文化保育活動手冊》、《蓮麻坑人、物、情》和《古蹟無障礙旅遊指南》系列, 並發表多篇論文。)
一. 長洲飄色興衰
二零一三年筆者得悉飄色師父黃成就萌生退休的念頭,為怕相關技巧與歷史就此消失,於是進行口述歷史紀錄和拍攝工作。年近七十歲黃成就師父,出身鐵匠世家,在長洲無人不識,傳媒美譽為「飄色王」。臨近長洲太平清醮期間,各大傳媒例必爭相追訪,希望從他口中得知該年採用的飄色主題。筆者透過訪問黃成就亦可側面見證長洲飄色工藝的興衰。黃成就原籍東莞,生於長洲,出身鐵匠世家。打鐵業與飄色工藝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色梗是飄色的靈魂,正好由鐵匠所打造而成。一九一三年黃成就祖父黃玉棠移居長洲,幾年後開設黃勝利鐵舖[1],而其祖父已開始參與製作飄色。黃成就有八兄弟姊妹,他是老大。幼時,黃成就生活困苦,醫療不發達,兩個弟弟相繼夭折。其父希望他承繼事業。當時,漁業興盛,需要鐵匠打造漁船工具,維修漁船。那時打鐵舖為數不少,雖工作辛苦,但不愁兩餐,於是黃成就便承繼父親的事業。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長洲太平清醮逐漸為人所認識,報紙傳媒廣泛報導。一九六一年港督柏立基爵士率一眾官員蒞臨參與長洲醮會,遊客人數高達四萬多人,香港旅遊協會實地拍攝彩色電影,以宣傳本地旅遊之用。而很多打鐵店舖在長洲太平清醮期間為當地社團製作飄色,主題不獨是古代民間故事,亦有更有富現代性的和警世意義的故事。
長洲飄色,早已為人所共知,不祇表現工藝之精巧,更為中國民間一種傳統藝術,因此每年吸引不少外國人士前往參觀……[2]
以1962年為例,除了「小鳳仙」傳統飄色,「世界夜生活」和「香港夜生活」等名字具時代感的飄色外,還有「吸毒等於送死」和「小心駕駛」等具警世意味的飄色。[3]
以下是一九六零年代會景巡遊的盛況:
會景之後半部,便見精彩飄色出現,首列為菜園行飄色兩台,一為『農家樂』,表示農村生活愉快,一為『茶道』,係扮演東洋化景色,頗為別開生面;還有中興街飄色,『黑吃黑』及『馬戲女郎』,對社會風氣含有諷刺性;續為大新街景色之『美人如玉劍如虹』,係古裝戲劇場面,另一為『毒丈夫』,係時裝諷刺社會劇。再為興隆街地色 (桃園結義),由三人化裝為白粉道人、紅丸居士、芙蓉仙子,寓意揭示香港社會毒害。飄色兩台,一為『安全第一』,由幼童化裝交通警察,作指揮狀,一為『從心所欲』,此亦迎合入心。新興街飄色四台,第一台為『風流女伯爵』,第二、三座為『天仙樂』,及『紅粉忠魂未了情』,第四座為『午夜驚魂』,女主角尤惹人注意,隨後為約有五十枝之彩旗隊,及同軒齋x樂,續有音樂麒麟,殿後者為北社街飄色『掃毒』,及民間藝術,靈活非常。[4]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漁業衰微,連帶打擊負責維修船隻的打鐵業,收入大減,黃成就也被迫結束祖業。黃成就無奈中年轉型。[5]事實上,長洲太平清醮一年只得一次,單靠製作飄色的收入不足以維持一整年的生活費。由於工作關係,黃成就差不多有二十年時間沒有製作飄色。
打鐵師父一個個老去,沒人接班,連打鐵爐灶都拆掉。他們曾經嘗試返回內地找師傅幫忙,可是總不合心意……如今只好沿用舊鐵枝。為求變新,只好多花心思在飄色主題方面。[6]
一九七八年五月十日,長洲太平清醮期間發生包山倒塌意外,近廿四人受傷。港英政府勒令禁止搶包山,對長洲旅遊業有一定的影響。逐漸減少了香港人前往觀賞。更重要的是,因為舉辦長洲太平清醮的日期很多時並非在星期六或日,香港上班一族根本無暇參與。翻查報章紀錄,在一九九六年《星島日報》刊登過一篇很小的文章和一張圖片有關長洲太平清醮的報導,但在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九年間則幾乎找不到任何有關報導。[7]
[1] 黃成就表示,他的爺爺曾考察佛山秋色,參考佛山飄色製作方法。
[2] 參見《工商日報》,一九六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3] 鄧力恆:〈從長洲節慶到香港節日:從星島日報看長洲太平清醮的演變,1946-1965〉,載《華南研究資料通訊》第49期,頁17。
[4] 工商日報,一九六零年五月八日。
[5] 一九八九年黃成就在堅道那打素醫院工作。一九九二年,轉到東區醫院當雜工。
[6] 文匯報:〈迷戀飄色一世張植芬〉,二零零二年二月二日。
[7] 詳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身份認同的關係 — 長洲太平清醮個案研究〉,載《風俗演義》,(香港: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2012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