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傳承與創新:以長洲飄色為例 (二) 長洲飄色形制 及 製作過程
非遺通勝

一.  長洲飄色形制

 

飄色是結合了力學和美學的傳統工藝技術。傳統的飄色由「色櫃」、「色芯」和「色梗」組合而成。飄色最少可承載兩人,稱為「色芯」。各地飄色基本形制,稱呼卻不同。如沙灣飄色稱居上者為「飄」,即在色櫃上方凌空表演的人物造型。居下者為「屏」,即「站」(實際是坐着) 在色櫃上表演的人物造型。出色的飄色在於人物造型能否恰當地配合道具,表現某一個主題或情景,呈現「以屏帶飄」的結構特色。[1]

新式的色櫃已加設車輪,節省人力。

1.    色櫃

飄色是以「色櫃」作流動舞台,通常由四人抬轎,前後各有兩人。色櫃承載「色芯」,負責運送遊行的工具,用於安裝和隱藏色梗底部的櫃子。傳統色櫃是一個用坤甸木制的長方體,外表上漆,面板上舖着各色綢布或布景。色櫃的功能主要承重、保密和廣告宣傳等。此外,色櫃更有儲物功能,收藏飄色表演用的道具,節省空間。

 

飄色師父檢查一枝剛造好的色梗

 

2.    色梗

色梗是飄色的靈魂,一台飄色成敗的關鍵在於製作色梗的功夫。色梗是用鐵枝屈曲而成的。色梗不能選用接駁過鐵枝,必須使用原裝鐵枝,因為前者承受不到重力,很容易折斷。飄色之所以能夠飄起來,全靠色梗支撐。為了掩飾色梗的存在,使飄色看上去天衣無縫便看飄色師父的功力。此外,飄色師父還需按主題和內容製作了相關的道具,並將它們巧妙地融為一體。飄色師父為了在會景巡遊中立於不敗之地,對色梗的製作與安裝技術極為保密,生怕一不小心被同行看透其中機密,或者被觀眾看出破綻。因此,未到會景巡遊當天仍不會輕易顯露飄色主題,以免競爭對手抄襲。

 

擔任色芯,必須膽子夠大及不畏高

3.      色芯

平日,我們常見到的飄色最少可站上、下兩人。居上者稱「上色」,居下者稱「下色」。表面看來,色芯是站着,內裡安放一枝鋼枝,只是被色芯的闊袍大袖所掩飾,隱藏一個小座位。一般來說,充當「色芯」的小孩要膽子夠大,不畏高、不怕熱,其高度和重量也有限制,平均五至六歲左右為佳,身高低於一公尺,重約十八公斤,否則重量過大怕「色梗」支撐不住。以傳統沙灣飄色為例,以女孩兒扮 「屏」,男孩兒扮 「飄」為多。這是因為傳統的沙灣飄色大多是模仿戲曲中的一生一旦來表演的。[2]飄色師父挑選「飄」的要求更嚴格,年齡一般在三歲以下,最大的五歲,最小的不足一周歲,體重一般是三十公斤左右。

 

二.  製作飄色過程

 

所謂「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製作一台飄色殊不簡單,從構思到完成最少也需幾個月時間。

 

飄色主題吸引大眾目光

步驟一:構思主題

 

農曆新年後,創作團體時刻留意其時熱門時事話題,經過集體討論選用一個估計最具迴響的主題。每年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各社團派出的飄色不下於十台,他們都花盡心思選擇吸引旅客注目的題材。黃成就說,每次選取主題最為頭痛,未到最後一刻,創作團隊也未敢輕言落實主題。從創作到巡遊歷時數個月,要知道時事話題瞬息萬變,今日傳媒焦點過不久便為人冷落。如果話題過時,便會浪費創作團隊一番心血。舉例:第三屆香港特首選舉話題甚多,原計劃選用「江湖飯局」,後來考慮到政治局勢和爆炸性,最終改用「大和解」。

 

步驟二:設計及製作飄色

 

創作團體各有才能,分工清晰。當落實主題後,開始構思設計飄色各種組件。色櫃通常可以循環再用,但色櫃外邊佈置則重新構思。黃成就負責製作色梗,其他創作團隊會參與設計飄色各部份,包括色櫃和色芯的衣飾等。還有,飄色團隊構思用甚麼物料來表達主題,每一部份都追求一絲不苟。如黃光明則負責製作色櫃。舉例:一字錯旨在說明特區政府忽視民間疾苦,社會貧苦懸殊嚴重,推出的扶貧措施乏力。為特出貧富懸殊效果,在色梗上裝置鮑魚和白飯做成強烈視覺對比。雖則創作團隊經濟豐富,如設計與製作出來的效果未必稱心如意,隨時加置配件以特出效果。

 

步驟三:籌集經費

 

每個社團派出飄色隊伍是義務性質,但是團隊服飾和製作材料等則需要經費, 製作費只能依靠街坊的支持。黃成就說,去年如果外界反應好,街坊通常會繼續出錢支持,反之則不再支持,改支持其他的社團。對於街坊來說,他們透過這種方式參與太平清醮。

 

找色芯的難度日漸增加

步驟四:試色

從前,能夠成為色芯是一種光榮,尤其是人口繁衍的時代,找色芯絕對不困難。今時今日生育率偏低,找人做色芯不再那樣容易。色芯有一定限制,歲數不超過太大,體重大概不能重過五十磅,色芯通常年紀約五至六歲左右。這時代,家長擔心孩子安全,不願意當色芯,害怕他們發生意外。就算家長肯帶子女參與,還要考慮子女的心理質素,看他們是否有耐性和畏高。色芯除了夠大膽不畏高,巡遊時間少則也需一小時以上,色芯稍一欠耐性,表情顯露出來,影響飄色表演質素。在會景巡遊前,各參與團體都各自舉行「試色」活動,隨後便為他們度身造衫,調校鐵枝,修補露出破綻的地方。首選色芯對象是長洲居民。假若找不到,社團也不介意在其他地方外借人手。

<<上一節 《長洲飄色源流考》

>> 下一節 《長洲飄色復興與創新》

 


[1] 王開桃、宋俊華:《沙灣飄色》,(中國: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頁31。

[2] 王開桃、宋俊華:《沙灣飄色》,(中國: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頁39。

 

撰文:黃競聰 (現職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副執行總監,著有《風俗通通識》,主編《風俗演義》,  曾參與製作《文化保育活動手冊》、《蓮麻坑人、物、情》和《古蹟無障礙旅遊指南》系列,  並發表多篇論文。)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4,025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