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競聰 (現職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副執行總監,著有《風俗通通識》,主編《風俗演義》, 曾參與製作《文化保育活動手冊》、《蓮麻坑人、物、情》和《古蹟無障礙旅遊指南》系列, 並發表多篇論文。)
一. 前言
每年一度長洲太平清醮是香港最受歡迎的傳統節慶活動之一。建醮期間,渡海小輪例必加開班次,疏導旅客。二零一一年長洲太平清醮納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表面看來,特區政府有義務投放資源推廣長洲太平清醮,其發展理應一片光明。每年的飄色主題都成為港人茶餘飯後的話題[1],為迎合社會的需求,注入了不少現代元素,不過這類型的傳統工藝存在不少隱憂,使飄色面臨傳承危機。
二. 長洲飄色源流考
- 1. 長洲
長洲位於珠江口岸之東南面,距離港島西南約十英里,面積約一平方英里。長洲狀如「啞鈴」,別名「啞鈴島」。早在三千年前已有先民聚居長洲[2],乾隆年間已設有墟市。[3]從前,長洲居民多以捕魚為業,曾為「八大漁港」之一。一八九八年,中英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和包括長洲等二百多個離島,納入英國殖民地。現有居民約有三萬至四萬人。島上仍存有不少著名文化遺產。當中長洲太平清醮向來是吸引旅客到訪的文化景點,報紙屢有記載。現時每逢假期,遊客迫爆長洲,成為文化旅遊的新地標。
- 2. 長洲太平清醮與會景巡遊
北帝信仰在長洲非常盛行,多為當地惠州和海陸豐漁民信奉,保佑漁民出海平安。乾隆年間,長洲發生瘟疫,惠州漁民從原居地迎請北帝驅瘟。自此以後,在長洲北帝兼具抗疫神職的神靈。
長洲初期,主要為原籍惠州、海陸豐之漁民所居。彼輩恆仰神明庇蔭,使舟楫平安。北帝乃海神,為若輩守護之神也。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七年)疫癘肆虐島上,惠州籍漁民遂赴海陸豐縣迎北帝神像到此鎮壓。自此島民安居樂業。迨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三年)林煜武領導長洲惠潮籍居民醵資建廟奉祀北帝。[4]
百多年前,長洲再次面對瘟疫威脅,長洲居民求助於長洲北帝,得祂的啟示,筵請喃嘸道士或高僧等舉行太平清醮將疫症驅除。
長洲太平清醮,源起於清朝中葉,當時島上厲疫為災,死亡枕藉,洲民在驚惶之餘,群集北帝神前,祈求消災解難,得玄天上帝指示,延海陸豐高僧、南巫設壇拜懺,超渡水陸孤魂,奉神綏靖遊行街道,其禍乃戢,嗣後相沿演為一年一度太平清醮,乃長洲全年最盛大之節目也。[5]
會景巡遊是在醮會第三天下午舉行,主神太平山北帝帶領地區八個神明巡遊長洲大小街道。信眾相信神明巡遊過後,潔淨地區,安撫邪靈,驅除疫病。巡遊隊伍非常龐大,包括有打醮範圍內地方社團組織代表和各志願組織。每組表演隊伍均由旗幟、舞麒麟和飄色組成,場面熱烈,各組別的飄色更是沿途旅客的焦點。完成後,就把菩薩送回廟,該儀式名為「走菩薩」。
- 3. 長洲飄色命名由來與歷史
「色」意指古代賽會酬神巡遊裝扮歷史故事人物的演員。如果在水上裝扮的叫做「水色」,在秋天時分裝扮的叫做「秋色」,而色櫃上凌空飄起來叫「飄色」。各地飄色有不同的稱呼,廣東汕尾市陸河縣稱高景、四川稱高抬戲、廣西稱彩架、江西稱彩擎、甘肅稱鐵芯子和雲南稱高台。雖名字不同,功能卻是相同,主要用作為會景巡遊組成部份。
據說多年前長洲居民到佛山看到當地的飄色,便向佛山人士請教製作技巧,將飄色藝術引入長洲。[6]二零零二年報章訪問飄色師父張植芬,「飄色巡遊源於廣東佛山。據說,每當佛山大豐收,都以飄色出巡,慶祝一番。後來輾轉流傳至長洲,成為太平清醮 – 設壇拜祭、祈求平安的節日裏,最受歡迎的表演項目。」[7]當時的飄色在巡行時,需用人力擔抬而行,在巡遊期間產生搖擺,遠看上層之小童有「飄動」之象,秋色亦因此而被稱為「飄色」。[8]
歷史學者蔡志祥和馬木池研究,「據說1920年代,北社及南社的長者從廣東佛山引入飄色製作,各街坊團體爭相仿效,組織飄色隊,加入會景巡遊。」[9] 二零一二年出版紀念特刊比較具體交代長洲飄色源流:一九二五年香港發生省港大罷工,數以十萬計的工人響應號召,離開香港返回內地。長洲馮文遜家族後人馮森先生亦是其中一份子,途經廣州佛山,剛巧有佛山秋色巡遊活動,於是把這表演項目引進長洲太平清醮。
初期是北社街公所的羅天恩、羅來及李春權等人,將「秋色」構思引入太平清醮中的巡遊隊伍,後來其他街坊會亦相繼仿傚,並逐漸改良裝置,而內容方面亦在保留傳統民間故事之餘,加入了現代題材,例如受歡迎的電視劇人物、時事人物以至諷刺時弊等,均是街坊會間各出奇謀的來源,飄色至今已成為長洲特色的民間藝術。[10]
林國輝在〈《申報》所見的兩則香港史研究資料〉一文對卻對此提出質疑。他引述《華字日報》資料:「本港賽會之設,有以稚年小子,巧裝昔人故事,使之騎馬遍歷街衢,以為樂趣者,殊不足觀。」[11]早在一八七零年代節慶活動已經有類似飄色遊行盛會項目。這類飄色稱為馬色,指坐在馬上出遊的飄色。筆者翻查報紙,一九零七年農曆十一初一至三,香港舉行大型會景巡遊,各行各業紛紛出資支持,其中牛肉行認購地色一套,表演項目為「隋楊廣陸地行舟故事」。[12]
戰前有關香港醮會的報章報導非常稀少,遑論報導會景巡遊情況,因而無法充分掌握飄色傳入的正確年份,至於佛山秋色表演則時常報導。由於佛山秋色表演非常出名,曾接受港英政府邀請擔任表演項目。如一九三五年港英政府慶祝英皇喬治五世登基二十五周年,曾舉行大型巡遊活動,也特意邀請佛山秋色蒞臨參與。
一個曾經看慣了會景的老先生告訴我,昨天的會景偉大要算銀龍,表演要算金龍。紮作精細巧妙,當推潮州故事景色。佛山秋色中之像真古玩,也算東方藝術的表現,趣味幽默,以扮婆媳的一對兒女為第一。[13]
按《佛山忠義鄉誌》說法,佛山秋色相傳定名於明正統十四年 (1449),當時民間藝人利用秋收後的空隙日子,自發組織起來,聯行聯戶,利用農產品或手工業剩餘材料,經過扎作、砌作和針作等方法、仿古像生,加工巧製成各類精美的藝術品,以遊行的形式展示出來,俗稱「出秋色」或「出秋景」。綜合以上資料,我們僅說明早在十九世紀初香港地區已有飄色表演,不代表長洲會景巡遊有飄色表演,而長洲飄色始於一九二五年從佛山傳入,除口述記錄外,並無文獻作旁證。
[1] 二零一一年長洲太平清醮總共吸引近六萬名旅客參與這項盛事,電視台亦現場直播搶包山比賽過程,長洲太平清醮在香港人心目中已是最重要節慶活動之一。旅遊發展局不落人前,順利成章將長洲太平清醮打造為「包山節」,藉此向外國旅客推銷香港文化旅遊。
[2] 證諸東灣華威酒店旁之古石刻,人稱「長洲古石刻」。據考古專家驗證,可追溯至青銅器時代,約距今三千年。
[3] 北社天后廟香爐刻有銘文「天后宮,乾隆XX年,長洲墟」。另嘉慶《新安縣志》卷二:〈輿地略‧墟市〉載,「長洲墟 新增」。
[4]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編印:《玄天上帝丙戌年長洲太平清醮:包山節會景巡遊》,香港: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二零零六年。
[5]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編印:《玄天上帝丙戌年長洲太平清醮:包山節會景巡遊》,香港: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二零零六年。
[6]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編印:《玄天上帝丙戌年長洲太平清醮:包山節會景巡遊》,香港: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二零一零年出版
[7] 文匯報:〈迷戀飄色一世張植芬〉,二零零二年二月二日。 網址:http://paper.wenweipo.com/2002/02/22/OT0202220040.htm
[8]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編印:《玄天上帝丙戌年長洲太平清醮:包山節會景巡遊》,(香港: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二零一二年)。
[9] 蔡志祥、馬木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傳與保育 –以長洲太平清醮為例〉,載廖迪生主編: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東亞地社會》,(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及香港文化博物館,2011
年10月第一版),頁290。
[10]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編印:《玄天上帝丙戌年長洲太平清醮:包山節會景巡遊》,(香港: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二零一二年)。
[11] 林國輝:〈《申報》所見的兩則香港史研究資料〉,載《華南研究資料通訊》第51期, 頁28。
[12] 香港華字日報,一九零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牛肉行認彩色四架、頂馬八疋(匹)、鑼鼓櫃一架、女獅一頭、地色一套 (隋楊廣陸地行舟故事)。」
[13] 〈巡遊會中之花花絮絮〉,香港工商日報,1935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