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中日戰爭爆發,大量難民逃難至香港,令香港對食米、食水等需求急劇增加。香港人曾幻想1937年落成的城門水塘能夠永久解決供水問題的期望落空,港府開始進行更大型的水務工程研究。
Read More...
1930年代中日戰爭爆發,大量難民逃難至香港,令香港對食米、食水等需求急劇增加。香港人曾幻想1937年落成的城門水塘能夠永久解決供水問題的期望落空,港府開始進行更大型的水務工程研究。
Read More...
古時,人們為了生存會逐水而居,除了飲用需求外,經濟作業亦與水息息相關。開埠以前,來自歐洲的商船為了補給淡水資源,才來到珠江口的這小島上,後來更在香港島的北岸建立了維多利亞城。香港並不是一個有充沛水資源的地方,不論河溪流量或是地下水存量皆不足以滿足城市的需求。維多利亞城內人口於1850年代急促增長,為滿足用水需求,港府於1859年10月懸賞一千英鎊,尋求供水方案。
為了減少社區接觸,《水展》將延期開放,同時設立網上展覽資源網頁。本網頁文章將於2020年3月17日(二)起一連十六星期每週更新,透過互聯網與大眾繼續分享香港人的水故事。
CACHe首次推出按歷史編寫而成的繪本,適合大人、小孩閱讀,希望透過本書,能讓大家邊讀邊學習,享受歷史時空下小故事的趣味。《在銅鑼灣的一天》以六十年代為背景,帶領大小讀者走進一對小姊弟的日常生活中,透過平淡溫馨的故事,認識這個繁華商業區的歷史及昔日香港的不同面貌。
踏入2020年初,習慣豐盛生活的我們,過着翻天覆地的日子。無事不出門,人群出現之處均是口罩、消毒用品與日用品搶奪之戰場。我們可曾記起,不遠的四、五十年前,香港人曾為了一桶水,每日花上半天在街上輪候,甚至因此打鬥、搶劫? CACHe今年策劃《水展》,將大家由口罩人龍帶回輪水人龍,回溯香港的水到底從何而來,訴說河水、井水、自來水的前世今生;與大家一起準備面對全球資源爭奪戰,思考香港人該如何捉緊生命之源。
「月旦古今:中國歷史人物小故事比賽」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及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聯合主辦,旨在鼓勵學生從閱讀中自主學習,認識中國重要歷史人物事蹟及其品德情操,以提高學生對學習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興趣,並從中培養優良的品德,傳承中華文化的精髓。比賽分為「中國歷史人物小故事網上閱讀問答比賽」及「向我最喜愛的中國歷史人物致敬創作比賽」兩項活動。
Read More...
「CACHe Up」同行者計劃旨在凝聚歷史、文化、古蹟與保育愛好者,與CACHe保持緊密連繫。想成為我們的同行者,每年只須捐出$365,支持我們的保育及教育工作,你便可同時最快、最新地分享到我們的努力成果。
Read More...
由開埠初期的造船小村,到小型工業、工住混合大廈及大型工廠集中地,再到如今舊樓重建成新式豪宅及商業大廈,大角咀一直是個見證着新舊交替的密集社區。隨着市區重建項目陸續推出,大角咀的社區風貌將會面對翻天覆地的改變。CACHe推出「大角咀社區導賞訓練計劃2019-2020」,新晉導賞員經過實習與考核後,現帶領公眾,暢遊大角咀,一同尋訪昔日的社區生活痕跡。
東涌原稱東西涌,因東西兩邊各有一河涌流入海中。清道光年間《廣東海防匯覽》把「東西涌」分別標記為「東涌口」和「西涌口」兩個地方,最後東邊的鄉鎮發展較好,人們統稱整個地區為「東涌」。現存東涌的古蹟甚多,是次考察團由歷史掌故專家蘇萬興先生帶領,遊古蹟,聽歷史。
香港路牌均由監獄生產,在引入機械製作前,路牌上的文字由在囚人士人手製作,故被稱爲「監獄體」。由於是全人手製作,監獄體的造型看起來有點粗糙,卻更見懷舊風味,更記載着香港的變遷。是次活動分上午講座部份及下午導賞部份,講座將透過文件帶大家用第二個角度重新認識香港。導賞活動將以專車接載大家走遍香港各處,考察不同獨特的監獄體路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