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香港輕工業發展蓬勃,一眾紡織、製衣廠改變了社會經濟脈絡。時至今日,在深水埗街頭仍可見到一點當年的歷史痕跡。
在「工廠妹萬歲」背後,還有一種息息相關的職業──小販。他們以「下欄經濟」為生,在當時資源短缺的社會中扮演著「資源循環」的重要角色。
「棚仔」一班賣布小販在45年間經歷了兩次搬遷。部分布販因搬遷而選擇轉行或退休,只有少數布販遷往「新棚仔」繼續經營,面對新環境及身份改變,他們又有甚麼困難和挑戰呢?
Read More...
位於深水埗的「棚仔」是一個多功能的空間,做生意、車衣、湊仔、煮飯、打麻雀、閒話家常等,通通在十幾棵大葉榕下進行。這樣富有特色的空間如何展現另類的生活面貌及發展獨特的術語?當中又有何趣聞軼事?是次講座講者張詠儀小姐將用她的「人類學眼睛」,向你一一道來,細味非主流經濟鮮為人知的一面。
Read More...
「良記」是欽州街小販市場、俗稱「棚仔」的其中一間布檔,也是該檔主的稱呼。良記和兄弟阿英共同打理檔口,先在汝州街做小販,後搬至棚仔。直到棚仔關閉,良記才正式退休。良記在棚仔度過了45個寒暑,經歷棚仔、香港布業歷史和深水埗的變遷。別人也為良記加了一個尊號,稱他為棚仔「親善大使」。良記將在是次活動分享他的口述歷史,讓我們了解棚仔的貨源及客人的轉變。
Read More...
一些被遺忘超過千年的古琴音樂,如何能再現於今天?
古琴是中式音樂演奏中常見的樂器,但在今日的香港卻鮮為人知。是次活動邀請到兩位本地琴人——李明先生及練智華先生,親自為大家介紹、演奏這張獨特樂器,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古琴的藝術價值與演奏魅力。
Read More...
紮作技藝是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之一,紥作師傅利用紗紙、竹篾、漿糊、鐵線等簡單材料,配合無限的創意與熟練的手藝,便能變出各式紙紥製品,小至衣物、首飾,大至住宅、汔車,日常生活中所見所用的,都可以透過師傅的巧手精細重現。
是次紮作工作坊,歐陽師傅除了會分享入行及製作創意作品的經歷,更會帶領參加者由構思、創作到落手落腳紮作,親手將自己的創作意念實踐成形,轉化成立體的工藝品。
Read More...
上年年底的紮作導賞《尋探一代「花燈大王」的紮作魅力》大受歡迎,本次講座再次邀請到「生和隆」第二代傳人Frankie梁金華師傅,和我們一起回顧該店以至紮作行業的歷史。梁金華師傅自小接觸紮作,對家業瞭如指掌。從IT行業退休的Frankie屆時更會展示及講解他獨創的太陽能走馬燈,與大家分享他對傳統行業中創新與傳承的展望,希望能啟發聽眾對相關議題的看法。
Read More...
是次講座請來資深民俗掌故研究者周樹佳先生為大家分享他於五月中走訪本港各地天后誕的見聞,如屏山鳳池村、大埔頭及打鼓嶺坪源天后誕。見微知著,數處天后誕除了反映當地民情之外,亦能映射出香港整體傳統信俗的概況。對香港文化景觀及傳統節誕感興趣的朋友萬勿錯過。
Read More...
「神功戲」,意即為神做功德的戲曲表演。平日公眾看戲,多於舞臺之下的觀眾席觀賞演員演出。今次導賞團則帶大家深入後台,從戲班的角度看神功戲。
CACHe 繼上回「神功戲的幕後功夫」口述歷史工作坊之後,再次請來資深粵劇人「翎姐」林群翎女士為大家以不同視角切入了解神功戲與天后誕的關係,身為劇團經理的「翎姐」會為大家講解神功戲棚後台的空間結構、戲班運作模式及習俗,更有機會即場邀請演員分享參演神功戲的經驗及心得。
Read More...
蒲苔島岸邊的天后誕神功戲棚可說是戲棚搭建技藝的頂峰。嶙峋不平的岩岸之上,搭棚師傅只靠與一般竹棚無異的竹桿及杉木,搭成能抵受島上強風的精密結構,充份體現其匠心和技藝。
是次導賞有幸邀得搭棚世家四代傳人﹑入行四十多年的資深匠人陳煜光師傅作實地講解。陳師傅將帶我們遊走於由他親自研發、主理的「崖上戲棚」內外,講解一座戲棚是如何由零紮起,以及圍繞天后誕戲棚的大小事。
Read Mor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