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講者被政府委任為顧問,參與撰寫「何東花園」的建築文物評估報告,為該建築成為法定古蹟鋪路。此保育行動雖然最終並不成功,但評估報告與隨後的廣泛傳媒報道,令香港人認識到一種之前鮮為人知的建築風格:「中華復興建築」。講者將為大家探討此建築風格背後錯綜複雜的社會歷史與政治的根源,同時介紹由民國時代開始發展出來,從國內散播到臺灣,新加坡與香港的「中華復興建築」例子。
Read More...
在2011年,講者被政府委任為顧問,參與撰寫「何東花園」的建築文物評估報告,為該建築成為法定古蹟鋪路。此保育行動雖然最終並不成功,但評估報告與隨後的廣泛傳媒報道,令香港人認識到一種之前鮮為人知的建築風格:「中華復興建築」。講者將為大家探討此建築風格背後錯綜複雜的社會歷史與政治的根源,同時介紹由民國時代開始發展出來,從國內散播到臺灣,新加坡與香港的「中華復興建築」例子。
Read More...
如今穿梭於大街小巷的公共小型巴士,可謂是香港街頭的獨特風景。一輛輛小巴日以繼夜駛向或已消失的地標,車前一塊塊膠牌記載了這座城市不少歷史。
紅VAN前身本是九座位新界的士,因車身有一條黑白相間的「腰帶」,又稱「階磚仔」。六十年代人口漸多,九座位的士經常超載,亦有私家「白牌車」非法充當的士用途。1967年暴動期間,全港巴士司機罷工,城市交通癱瘓,靈活變通的九座位新界的士和白牌車藉此駛入市區載客。此一役後,政府於1969年正式發牌,小巴從此登上歷史舞台。當時小巴為十四座,黃色車身中間有一條紅色「腰帶」,司機為了招攬更多生意,會自購膠牌呈於車頭。
Read More...
印章,是以雕刻或刀割的方法於石材、牛角或木材等標出文字或圖案,沾上顏料就可重複印出相同的式樣。印章常被用作取信之物,可以替代簽名,於文件上表示鍳定或簽署,因此也是身份與權力的象徵。「印章雕刻技藝」結合了書法的筆意與雕刻的刀藝,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傳統手工藝」項目之一。香港圖章行業的高峰期在1960及1970年代,當時的圖章技藝會以家族傳承的方式、亦會以師徒形式傳承。1980年代始,機製原子印和電腦圖章製作的出現令行業漸趨式微,但至今仍有不少客人會特地拜訪從事傳統圖章製作的工匠,訂造「字畫章」、或作藝術收藏。
Read More...
筲箕灣是移民社會的縮影,社區內的廟宇、教堂、宗教節慶等文化遺產正是由移民社會中不同族群的發展和流動的故事組成。開埠之初,阿公岩的客家石工、筲箕灣的水上漁民、及太古糖廠的工人在筲箕灣落地生根,多年來造就了這裡多元而有深度的社區文化歷史。今天的筲箕灣有電車和地鐵接駁各區,交通便利,不斷吸引外來投資,保持了老社區活力的同時,也加速了社區重建。面對舊區翻新,筲箕灣獨有的社區文化特色實在值得更多關注。
Read More...
魯班先師原名公輸般,被歷代建築及「三行」(泛指木工、打石和泥水行業)工匠奉為行業神。位於堅尼地城青蓮台的魯班先師廟建於1884年,是港島唯一供奉魯班先師的廟宇。每年農曆六月十三,香港建築業界都會大肆慶祝魯班誕,這項又名「師傅誕」的傳統,已被列入香港首份非遺清單項目。是次考察之旅,古蹟復修專家王鴻強先生將會為參加者介紹魯班先師廟的建築特色、賞析重點,並親身分享復修此一級歷史建築的過程。廟旁邊的「廣悅堂公師」,則是由一批建築同業籌建,已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考察活動亦邀請了香港廣悅堂勞鑑先生,介紹魯班誕今昔演變和香港廣悅堂的歷史。
Read More...
麒麟是中國傳統四大瑞獸之一。香港的地方群體會以舞麒麟來慶祝節日、神誕、慶典或婚嫁儀式,當中又可分為本地、客家及海陸豐 / 鶴佬三個不同傳統,無論是麒麟的外型、舞動方式以至伴奏樂器亦有所不同。2014年香港的首份非遺清單,便將各族群的舞麒麟納入「表演藝術」的大項之中。是次非遺體驗工作坊,CACHe將與香港麒麟運動聯合會(HKQSUA)合作,冒卓祺師傅將會帶同實物,介紹三款族群之麒麟的特色、形態與製作難處,並重點示範客家舞麒麟如何由基本的單式串聯為一套動作,亦會講解當中的禮儀與音樂。參加者可以在指導下親身體驗,隨音樂節拍舞動本地扎作而成的麒麟。
Read More...
中上環尤其蘇豪區一帶,未成休閒茶座、餐飲熱點前,曾經是印刷業重鎮。家庭式經營的印刷廠、紙品公司、信封和油墨的專門店舖,遍佈中上環,包括士丹頓街、伊利近街、卑利街、鴨巴甸街、嘉咸街、中和里、必列者士街、華賢坊西與歌賦街。現時,在酒吧與精緻食肆之間、或是等待重建的巷里裏,仍有一些經營了數十年的印刷業商舖。
Read More...
印章,是以雕刻或刀割的方法於石材、牛角或木材等標出文字或圖案,沾上顏料就可重複印出相同的式樣。印章常被用作取信之物,可以替代簽名,於文件上表示鍳定或簽署,因此也是身份與權力的象徵。「印章雕刻技藝」結合了書法的筆意與雕刻的刀藝,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傳統手工藝」項目之一。
Read More...
沙田是香港第一代的「衛星城市」,曾經承載著大眾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想像。1970年代,公共房屋政策經過歷年發展,為回應當時的社會需求,政府先後公布「十年建屋計劃」與「沙田新市鎮計劃」,瀝源邨成為了承先啟後的屋邨代表,與旁邊近年新落成的豐和邨更形成極大對比。
Read More...
中國舞獅文化源遠流長。今天的香港,每逢節慶活動,不同地方群體都會邀請舞獅隊表演助慶,增加節日氣氛。舞獅更納入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表演藝術」的其中一項。柔功門舞獅表演在港享譽多年,曾在多次公開比賽獲獎無數。柔功門舞獅隊除傳承傳統身法外,更融入北方舞蹈步法等高難度動作,帶領「南獅北舞」的潮流。是次講座將與柔功門合作,介紹香港舞獅歷史發展,更會親身示範舞獅表演的各種技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