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開埠以來,香港已發展成為一個華洋共處的城市,華人跟洋人的住宅設計卻是截然不同。本工作坊旨在介紹唐樓及洋樓的建築特色,探討其活化的可行性,並透過親手製作水磨石去了解早期住宅建築常見的建築物料。
自開埠以來,香港已發展成為一個華洋共處的城市,華人跟洋人的住宅設計卻是截然不同。本工作坊旨在介紹唐樓及洋樓的建築特色,探討其活化的可行性,並透過親手製作水磨石去了解早期住宅建築常見的建築物料。
CACHe 透過工作坊,帶領參加者尋找印刷業的足跡,更會走進家庭式經營的印務公司,看看德國名廠活字印刷機的運作過程,聽聽印刷世家和行業發展的故事。還有一盤一盤沉甸甸的鉛製字粒,您可試試在茫茫「字海」中尋找自己的名字,並利用凸字印刷術,製作「活字寶」筆記簿作紀念品。在導師指導下,更可親自操作無需電力的古董手動印刷機,認識活字印刷的原理。
Read More...
跟港島和九龍市區相比,新界地區一向予人較落後的印象,新界人前往市區被謔稱為「出城」,留在新界則為「開荒牛」。然而,戰後的新界實際是市區發展的重要腹地,香港政府、新界居民以至嘉道理家族均有重要角色。講者歷時兩年搜集「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管理的嘉道理家族商業和政府檔案,重新勾劃出戰後新界在社會、房屋、農業、漁業、工商業、旅遊等方面的發展,重現「鄉村支持城市」的歷史面貌。
Read More...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是廣東省最流行戲曲劇種之一,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的表演藝術。2009年香港聯同澳門和廣東省政府成功申報粵劇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成為首項三地共同擁有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Read More...
瓷相在華人社會穿越生死,而我們對瓷相的工藝又有多少認識?因為「恆久不變」的特質,瓷相早在1910年代已被用作紀念一些捐獻的慈善家,功德永誌;直到1950年代瓷相亦廣見於墓碑,為先人留像,世代不忘。
Read More...
曾幾何時,梅窩就等於大嶼山,那是一塊避開城市煩擾的郊遊之地,它歷史悠久,古名「梅窠」、「梅葦」或「梅蔚」,曾出現於南宋末年的記載中,然而,在東涌線建成後,梅窩愈見荒涼得,好像那裏只剩下了牛……
Read More...
在藍田麗港城與油塘之間,高樓大廈旁的鐵皮屋裡,藏著的故事可能遠超你想像:CACHe 上月「茶果嶺天后誕導賞」反應熱烈,現加開一場導賞活動,以認識茶果嶺今昔變遷為主軸。昔日茶果嶺、茜草灣、鯉魚門和牛頭角合稱「四山」,均以打石聞名,清封當地領袖為「頭人」,負責管理村中事務和代為收稅,四山公所就設於茶果嶺天后廟右廳。
Read More...
茶,開門七件事之一,是家家戶戶常備之物。時至今日,許多香港人仍然喜歡「飲茶」,熟不知茶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茶葉均有其採摘、烹煮、沖泡的不同技巧。茶不僅是傳統飲品,更是文化載體。人們亦將禮儀、習俗於飲茶之中表現。
Read More...
用線來裝訂書籍是中國源遠流長的工藝技術,始於何時已難考証,大抵是由蝴蝶裝及包背裝演變而成。蝴蝶裝和包背裝僅以漿糊和紙捻粘連書頁,翻閱頻繁便容易破散。為解決此問題,古人遂開始於書上打孔,再以線穿孔訂實,故稱「線裝」。
Read More...
[滿額] 古蹟私塾-夢斷城西風月遊 (2017年5月27日星期六) CACHe古蹟私塾, 專題展覽,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城西,維多利亞城西部。西營盤與石塘咀兩個區域因著先天條理,十九世紀已經形成頗具規模的華人聚居地,後來因著規劃與發展,更加孕育出歐洲風情的景緻、與聲名大噪的「塘西風月」,百年來見證著中西交匯的香港故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