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雖然是港島北岸最遲開發的地區之一,但香港電影工業、海上浴場、機動遊樂場及夜總會等,都曾在此區有輝煌的歷史;而不少耳熟能詳的名人,均曾在北角留下不少故事,是寶貴的社區文化遺產。CACHe推出「北角社區導賞訓練計劃(2018-2019)」,訓練一班志同道合的社區人士成為文化導賞員。新晉導賞員現帶領公眾,暢遊北角,一同尋訪昔日的社區生活痕跡。
.北角雖然是港島北岸最遲開發的地區之一,但香港電影工業、海上浴場、機動遊樂場及夜總會等,都曾在此區有輝煌的歷史;而不少耳熟能詳的名人,均曾在北角留下不少故事,是寶貴的社區文化遺產。CACHe推出「北角社區導賞訓練計劃(2018-2019)」,訓練一班志同道合的社區人士成為文化導賞員。新晉導賞員現帶領公眾,暢遊北角,一同尋訪昔日的社區生活痕跡。
堅尼地城舊稱為「 」,位於港島西端,一個小小社區曾經集合各項「厭惡性」設施,有疫症醫院、牛房、屠房、雞鴨欄、焚化爐等。隨著社區的發展,堅尼地城舊有的大部分公共設施現今已經遷離,舊時居民難忍的氣味、屠房傳出牲畜的嚎叫聲已經不再,這個社區搖身一變成為了交通便利、高尚住宅林立的地區。而那段曾經的歷史對現在堅尼地城的發展有著甚麼影響? 導賞員將會帶領公眾,暢遊西環尾,一同尋訪昔日的社區生活痕跡。
今天客家女性的形象被視為客家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在傳統的父權社會裡,客家女性的形象何以特別鮮明,而其特徵亦被廣泛討論呢? 當客家女性頭角嶄露,客家男性跑去哪裡了?本講座以把客家的歷史論述和非物質物化遺產作為切入點,探討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客家女性的形象如何被塑造,她們如何從被動的角色中,重掌自己的主體性,推介客家文化。
我們以《樂善啟德‧歲月龍城》為主軸,追蹤清代至二次大戰前後的九龍城區的歷史面貌,着墨於九龍樂善堂和啟德機場的歷史發展,旁及龍津石橋、九龍炮台、九龍稅關、九龍街墟市、九龍灣大填海和啟德濱的興廢等,呈現出來的九龍城歷史同樣豐富精彩,曲折跌宕。
Read More...
元宵點燈,又稱慶燈、開燈、賀燈。在閩南語、客家話和圍頭話中,「燈」與「丁」發音相近,因此也演變出「點燈」寓意「添丁」的習俗,向祖先稟告族中有新成員加入。早在康熙版和嘉慶版《新安縣志》中,已對本地的點燈活動有所記載:「元宵,張燈作樂。凡先年生男者,以是晚慶燈。」傳統花燈由竹篾及紗紙製成,透過一雙巧手,花燈形態何止萬千。是次工作坊將由資深扎作師傅冒卓祺先生指導參加者完成屬於自己的迷你花燈,好在新春及元宵張燈結綵,慶賞佳節。
Read More...
「個個都拜神,唔通個個都識拜神咩!」 踏入廿一世紀,民間信俗依然與香港市民生活關係密切,君不見大年初一傳媒廣泛報道黃大仙祠上頭炷香的盛況;每年正月廿六,觀音廟外大批信眾大排長龍,等候觀音開庫……深水埗是傳統老區,區內有三所具百年歷史的廟宇,主祀關帝、天后和三太子。是次考察活動,葉長青道長帶領參加者,考察深水埗三間廟宇,認識各種流行民間信仰儀式的意義,拆解民間信俗背後道教文化內涵。
Read More...
北角雖然是港島北岸最遲開發的地區之一,但香港電影工業、海上浴場、機動遊樂場及夜總會等,都曾在此區有輝煌的歷史;而不少耳熟能詳的名人,均曾在北角留下不少故事,是寶貴的社區文化遺產。
位於赤柱半島的「赤柱國殤紀念墳場」,是香港開埠初期的軍人墳場之一,屬「英聯邦戰爭公墓委員會」所管理,最初主要安葬駐港英軍及軍眷。墳場曾於1866年關閉,直至1942年重新啟用,以安葬當時在香港犧牲的香港保衛戰死難者。
非遺,是近年來常聽到的保育潮語,全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簡單一點說,非遺就是前人經過日常生活的實踐,累積得來的經驗與智慧,它們存活於人類腦海裡的知識,具有看不到、摸不到的特性,只能依靠文化載體展現出來。
自從2007年皇后碼頭事件以來,香港市民對本地建築保育議題的關注比以往濃厚。近年亦經常有以本地古蹟建築和文化遺產為題的公眾講座和導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