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圍村,在新娘子出嫁前夕,她們會於娘家屋裏爬梯上閣樓,與陪嫁「阿嬌」(姊妹好友)共聚惜別。分離的傷感,且哭且唱,彼此深知「有梯上閣無梯落」。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偕同熱心參與的村民與後輩,一起積極記錄快將失傳的圍村哭嫁歌,記錄圍村婆婆們的回憶。年長婦女亦可透過哭嫁回憶審視人生經歷、表述自我,從而促進對外聯繫交流。明愛團隊以影像記錄婆婆的心路歷程和世代傳承,成為紀錄片──《拾圍安歌》。
Read More...
對於唐樓,不時會聽到「熔熔爛爛」、「爛鬼唐樓」這類形容。在市區重建的過程中,唐樓又是最常被拆掉的對象。曾經,唐樓遍佈港九差不多每一個角落,究竟何時變成只餘下一間在附近呢?是次講座希望透過介紹不同年代、不同建築特色的唐樓,從而加深參加者對唐樓價值的認識,更能明白唐樓可愛之處。
Read More...
二戰後,香港百廢待興。大量人口南下,聚此海角小島,暫求片刻安寧。危局中蘊藏着香港百尺竿頭的生機,荃灣新市鎮拔地而起,神奇地把一個以貿易為主的轉口港瞬間變成了工業城市。隨人口增長,一班有心商紳期望成立醫院濟世,仁濟醫院建設計劃應運而生,過程困難重重,是次講座由為仁濟醫院編撰周年刊物的危丁明博士主講,講解仁濟醫院籌劃歷程及與荃灣新市鎮發展的關係。
Read More...
大坑的火龍可分為龍頭、龍身和龍尾三部分,而龍身又稱龍心。火龍由粗麻繩製成骨架,再編上珍珠草,又稱米仔草,最後以鐵線紮好。大坑舞火龍總指揮陳德輝先生,於是次工作坊中將會帶領一眾大坑師傅,親自傳授紮火龍的技巧予參加者,除了近距離觀摩師傅即席示範紮火龍外,參加者更可嘗試紮一小節迷你版龍身,一嘗成為火龍師傅的滋味。
Read More...
今年「盂蘭文化節」請來日本著名學者田仲一成來港,他研究中國傳統祭祀戲劇多年,將於交流會上發表「香港潮籍盂蘭勝會與潮劇在文學上的價值」論文,並與本地學者進行對談。
Read More...
中國舞獅文化源遠流長,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地方群體會於節慶活動上邀請舞獅隊表演助興,增加節日氣氛。CACHe今個暑假舉辦舞獅體驗工作坊,介紹香港舞獅歷史發展,導師會配合醒獅敲擊,指導舞獅表演的各種技巧,歡迎親子報名,讓小孩學習舞獅的歷史發展,並一嚐舞獅滋味。
Read More...
印章,是以雕刻或刀割的方法於石材、牛角或木材等標出文字或圖案,沾上顏料便可重複印出相同式樣。是次工作坊不但可近距離觀賞師傅的技藝,更可在師傅的指導下完成一個單字蒃刻石章,帶走獨一無二的雕刻作品。工作坊會附送一套精美錦盒套裝,送禮自奉兩相宜。
Read More...
紮作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民間手藝,充分體現傳統中國文化特色。紮作師傅憑着一雙巧手,運用竹篾、紗紙、漿糊等簡單的材料,就能製作出外型千變萬化的紮作品,然而其技藝其實萬變不離其宗,紮作更被列入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傳統手工藝項目中。是次工作坊歡迎親子參加,家長可與孩子於工作坊中親身體驗「紮骨」(把竹篾紮成骨架)、「捫紙」(在骨架上貼紙)至以飾物點綴等整個製作步驟,在製作過程中了解紮作在社會的演化,並將獨一無二的作品帶回家。
Read More...
每個花牌都是製作師傅的精心傑作,充滿傳統藝術及民間智慧,更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的傳統手工藝項目。你懷念那些繽紛的花牌嗎?不如帶着孩子一同來感受一下傳統手藝的魅力吧!
Read More...
剪紙技藝源自中國北方,流傳至香港後成為一種藝術。隨年月發展,香港的剪紙技藝延伸至各種範疇,充分表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傳會根據社會環境變遷,有着不斷「再創造」的本質。工作坊將由教授剪紙逾三十年的郭茂雄師傅教授大家鏤空、疊紙、填彩、點彩等剪紙技藝。工作坊歡迎親子參加,一起認識剪紙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