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9月20日,西約方便所正式開幕(一樓),同時,西約公立醫局(地下)亦在此建築物辦公。當時此方便所及醫局之建立及營運,除政府、知名人士及街坊捐助外,每年太平及高陞等戲院均舉辦義演,為這個機構籌募經費⋯⋯
Read More...
1909年9月20日,西約方便所正式開幕(一樓),同時,西約公立醫局(地下)亦在此建築物辦公。當時此方便所及醫局之建立及營運,除政府、知名人士及街坊捐助外,每年太平及高陞等戲院均舉辦義演,為這個機構籌募經費⋯⋯
Read More...
上次為大家介紹了西營盤十景,今次我們將區域擴展至整個中西區,就讓大家看看這些容易忽略的美景吧! 1) 這是仍遺留在西營盤的舊公司招牌,單看電話號碼便可知此牌存在已很久了。 2) 位於西營盤朝光街的「掘頭」電車軌,非常罕見的街景。 3) 石塘咀一帶曾是煤氣鼓所在地,人們多稱為「火井」,時至今日,此地居民亦以此名稱之,食肆亦不例外。 4) 位於般咸道的一塊刻有AH的石頭,原址曾是余東璇古堡,這個是否古堡的界石?天曉得…… 5) 位於寶翠園旁的防空洞,猶如廢墟一般,殊為可惜…… 6) 前高街精神病院的煙囪,今放在高街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內。 7) 牛房義山義塚,由東華醫院所建,在西環觀龍樓附近。 8) 位於西環域多利道的,有數十年歷史的金鐘泳棚,至今尚有不少泳客光顧。 9) 於泳棚旁的一所舊建築,刻有1926字樣,用途不詳,尚待研究。 10) 位於西環域多利道的指示牌,重要的是它不是政府所立的,是摩星嶺街坊會所立的。
Read More...
前言 香港的盂蘭勝會原自於中國潮州、海豐、鶴佬等籍人士的習俗,潮州人來港的高峰始於四十年代,當時正值日軍侵華,他們在逃難時把家鄉的盂蘭節文化一併帶來香港。盂蘭勝會目的是用作聯繫同鄉之間的感情,同時又可以紀念祖先及超渡地方上的孤魂野鬼。雖然香港各區都有盂蘭勝會舉行,舉辦團體更加至少有六十年多個,但是在發起的緣由、組織、邀請的神明、甚至演出的神功戲等方面上往往有明顯的分別。筆者是次選取了沙田的盂蘭勝會,希望透過研究沙田盂蘭勝會與沙田的發展兩者之間的關係,同時亦希望找出沙田盂蘭勝會相對於其他盂蘭勝會的獨特性。 九一風災與盂蘭勝會的建立 1962年8月31日,根據《星島日報》的記載,當時香港天文台宣佈懸掛一號風球,原因是颱風溫黛已逐漸迫近香港。 雖然報章多只形容溫黛會為香港帶來大暴雨,令香港近多個月來的旱情得到舒緩,但相信沒有多少人會想到,整個沙田墟市在不足兩日內竟變成了廢墟,更沒有人會想到沙田的災情會如此嚴重。9月1日凌晨四時四十五分,天文台改掛九號風球。當日上午潮水自吐露港湧至沙田,席捲整個沙田的低窪地區,其中以沙田墟市﹝今新城市廣場一帶﹞、白鶴汀﹝今沙田帝都酒店及中央公園一帶﹞、沙田頭地區﹝今秦石邨馬鐵站一帶﹞、芽菜坑﹝今大圍馬鐵站一帶﹞的災情最為嚴重。位於白鶴汀、沙田頭新區的寮屋及木屋多是戰後從國內逃難來港的人所建,當中包括很多潮州人,他們的居住環境甚為惡劣,因抵受不住強風的吹襲而被吹塌。由於沙田更曾發生小型海嘯,沙田墟幾乎全被洪水所淹浸,水深達七至八尺高, 淹沒了墟市內大量商店,造成逾百人喪生及不少財物損失。 沙田商會統計,墟內商戶損失近二百多萬元。這只是貨物的損失,並不包括屋宇舖戶的損失在內。 潮僑福利會的成立和發展 潮僑福利會成立於颱風溫黛襲港後的翌年,成立的原因是為了籌辦1963年的盂蘭勝會。 當時溫黛襲港,沙田發生了嚴重的水浸,淹死了不少居住於沙田舊墟的潮州人,後來為了悼念這些人而設立了盂蘭勝會,舉行法事以超渡亡魂。在溫黛吹襲沙田前潮州人亦有舉辦盂蘭法事,但規劃卻相對較小。潮僑福利會最初由陳奕、王國華等人發起, 他們本身是沙田的商人,初時有五至六個潮州人籌備並向政府註冊,於1963年正式成立潮僑福利會,辦會的宗旨是聯繫潮僑的感情及互相幫助。 除了舉辦盂蘭勝會外,潮僑福利會的角色亦負責調解鄉理之間的糾紛,潮僑每月的二號都會舉行例會以討論及解決任何爭端。由於居住於沙田的潮州人較為團結,所以爭執並不多,通常潮州人與客家人的爭端會較多。雖然四至五十年代發生全港性的潮州人與東莞人爭執,但是沙田區的潮州人則與原居民相處良好。潮僑另一優勢是與沙田鄉事會保持關係良好, 每年的盂蘭勝會都會邀請沙田鄉事會主席、新華社新界辦事處主任等著名人士前往, 而且間中亦有不定期的會議,以保持雙方之間的溝通。 1979年沙田墟市的土地被政府收回以發展新市鎮,在拆卸墟市期間,潮僑福利會為沙田的潮州人擔當與政府爭取賠償的重要角色。其後成功為部份舊墟的潮州人爭取把商舖遷至瀝源邨及禾輋邨的商場。雖然拆墟後的潮州人各散東西,但每年的盂蘭勝會其實是一個很多的媒介為他們聯繫感情。故此,從沙田盂蘭勝會的演變過程中,亦可看出沙田墟的發展,甚至是整個沙田新市鎮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們亦可得知沙田盂蘭勝會對於居住在沙田的潮州人的影響及其獨特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島日報》,1962年8月31日。香港︰星系報業有限公司。 《明報》,1962年9月2日。香港︰明報有限公司。 《星島日報》,1962年9月2日。香港︰星系報業有限公司。 《大公報》,1962年9月3日。北京︰大公報社。 《沙田歷史之重建計劃 — 口述歷史》,報告編號︰B0011 / MKT0011。 《沙田歷史之重建計劃—口述歷史》,報告編號︰B0031 / MKT0031。 參看《沙田潮僑福利會—第三十八屆盂蘭勝會程序表》。 《華僑日報》,1984年8月20日。香港︰華僑日報有限公司。
Read More...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在在上個月推出了賽馬會社區文化遺產推廣計劃的「西營盤解密」活動。嘗試以數碼科技引領大家走入街頭,認識社區。我們以街舖切入社區,細說店舖與社區故事。 西營盤區內的18間經典老舖門外張貼了QR Code,只要利用智能手機一Scan,即能閱讀店舖與行業的故事。方便大家自行出發,探索社區的歷史與故事。 CACHe希望以西營盤作為起點,以後推廣到香港不同的地區,為香港的社區故事作一個紀錄。
Read More...
香港豪宅泛濫,要找個美好的生活空間看似不易。更但原來好生活我們都曾經擁有,我們在西營盤仍可找到。 因籌備的關係,與西營盤一眾街坊與老店傾談,他們在西營盤生活成長,與西營盤結下不解之緣﹐在話裡都感覺到好生活的元素都可在這裡找到。 街道 街鋪 社區生活的根本 西營盤自早期發展由於位置優越,東倚上環,乃華人商貿中心;西傍石塘咀,乃茶樓、娛樂場所的集中地,加上租金相對便宜、海陸交通便利,漸漸成了不同行業的倉庫儲存及批發集中地,如鹹魚海味、米、鹽、香燭祭品、中藥材等成行成市,形成了整個社區的特色。今天,還有不少舊店老舖在西營盤裡找到,見證了街坊與西營盤的發展,他們承載了街坊的記憶、身份與歸屬感,是扣連街坊與社區的基本關係。 除了老舖外,街道的脈絡、兩旁的唐樓及街舖造就了以人為本生活空間以及關係密切的社區生活。這個公共空間提供了街坊日常所需,更創造了無型的社區資產。記憶、身份、歸屬感、空間使用的創意與默契、社區網絡及睦鄰關係等,這些資產構成街坊的美好生活卻的根本,卻缺席於被高度規劃的生活空間裡。 好生活的選擇 這個典型的舊區格局,因著鐵路西延,市區重建與發展商收樓, 西營盤老區的光景逐漸消失。我們失去的不單是舊區的懷舊面貌,舊區老店舖,廉價的生活成本,還有他那無型的生活模式與資產。
Read More...
經營西營盤 尋找社區故事 走訪西營盤老店尋找經營老店與社區的故事 在西營盤的街道兩旁仍有不少老店舊舖,它們苦心經營自己店舖亦同時經營了這個社區。社區的發展,他們功不可沒。這些店舖見證了歷史,他們的故事可以說出香港歷史,可以說出行業的興衰,亦可以說出時代變遷。 在他們故事裡,有人喜愛這個西營盤這老區,有人依依不捨,有人仍然默默耕耘,有人慨嘆行業被時代淘汰,亦有人卻想快快離開。我們走訪多間老店聽他們說故事,為的就是要把平時忽略的故事呈現於眼前。當舊區老店消失了,我們失去的比眼見的還要多。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計劃了為期三年的社區文化遺產計劃為社區內的舊店舖製作QR Code及策劃展覽、籌辦工作坊及考察等不同活動,引導市民大眾走到不同社區,以有趣的方式認識各區的文化遺產。而這次的計劃裡,CACHe跟紀實攝影師謝柏齊以攝影和文字介入西營盤。把社區作為展覽場地,以店舖門前的二維條碼(QR Code)中細說老店與西營盤的故事呈現於眼前,將店舖的秘密解開。
Read More...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位於西營盤西邊街西區社區中心後座。建築物本身是一所二級歷史古蹟,最早期為西約方便所,後來贊育醫院建立後改建為醫院的員工宿舍,戰後亦⋯⋯
Read More...
西營盤作為香港裡歷史悠久的老區,它代表了香港歷史文化。但由於城市的重建與再發展這個地方正面臨大改變。CACHe將會為大走到西營盤說故事。 西營盤趣味十景 – 尋找西營盤有趣的十個景點 1) 相信是香港唯一黑色的路牌。 2) 梗有一間係左近 - 不是便利店,而是一街兩市。位於正街分別有兩個街市 - 正街街市及西營盤街市。 3) 區內唯一廟宇 - 福德宮。 4) 地下廁所遺址 - 雀仔橋,仍可看見五個已密封的窗。 5) 戰前公共浴室 6) 隱蔽的舊街燈 (地址: 東邊街天寶樓扎作側) 7) 佐治五世公園的已封防空洞 8) 舊樓的地段界石 (地址: 東邊街 37號) 9) 西源里受人供奉的招財貓 10) 神秘殮房,位於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後的小屋
Read More...
為了配合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將來的保育工作,CACHe將會以新形象同大家見面。CACHe的新品牌標誌象徵了一個新時代開始。 這個新標誌以CACHe所關注的本土文化為藍本,向本土街頭藝術取材。參考了傳統街頭行業人手鎅字,特別設計了一個獨特的字體。而這個揉合了傳統工藝與創意結合,正好反映CACHe在保育與文化承轉(Legacy and Transformation)的態度與想法。 除此以外,我們團隊亦會製作新的名片以配合整個新形象工程。名片的嶄新設計亦有別於一般。名片的以CACHe古蹟保育理念與相架作為藍本,團隊希望大家能夠透過相架以專注(focus)及關心(care)的態度觀察這個城市中的文化及古蹟。 此外,CACHe的新形象計劃還包括網站及其他物品等,希望盡快跟大家見面。
Read More...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多年致力推廣文物保育教育,讓市民對自己的社區文化遺產多加關注,從而建立自豪感。我們多年的工作深受社會認同和肯定。 我們於2007年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七百七十九萬港元,為中心進行裝修工程,並推行社區文物教育活動。至2011年12月,已有數萬人受惠於這個教育計劃。 今年,我們很榮幸再次得到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共四百七十五萬元的捐助,推行「賽馬會社區文化遺產推廣計劃」。此計劃將以展覽、工作坊、考察、電子通訊和導賞培訓等不同形式活動推廣香港各社區的文化遺產,增加市民對香港的歸屬感。 是次通訊介紹了中心在西營盤區的工作,大家可從我們所展示的歷史研究和地區文化遺產找到樂趣,我們當然希望大家可抽空看一看這個歷史城區之餘,留意一下自己身處的社區,用我們的方法尋寶!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一間商店、一塊石頭或一位街坊,都有說不完的社區故事! 希望大家繼續留意和支持我們的工作,謹此致謝。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執行總監 劉國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