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機器的年代,所有物品也是靠雙手製造出來。利用各類天然材料,如木材﹑陶泥﹑綿花等等,加上一雙巧手,並配以純熟技巧,製造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一切所需品。在製作過程中,製作者更會投放自己的心思和情感,讓使用者感受到物品的「生命」,而且因為並非利用機器例模式大量生產,每件製成品也是獨一無二。
從衣食住行中都能找到傳統手工藝的蹤影,如建造大澳棚屋的棚屋建築技術(清單編號:5.85)便是一例
Read More...
人類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在現代化都市出現以前,所有人的生活也與大自然關係緊密。大自然會影響到食物的供給,甚至影響生命安全。從大自然中了解身體所缺,取材醫治身體﹑延續生命。而面對未知的未來,參透大自然的規律及字宙的奧義,或許能對生活的安排有一點啟示。
人的生活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特別是氣候會影響到食物供應甚至人身安全,例如漁民便需要對氣候有一定識知,以獲取更多魚穫及更加安全的工作環境,漁民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清單編號:4.2)中,漁民透過觀察魚兒的呼吸情況、雲層的高低、天空的顏色判斷魚群種類和預測會否下雨。
Read More...
「社會實踐」是指個人透過進行及參與某些儀式或習俗以確認個人成長及追求身份認同的過程。香港各個社區皆有傳統風俗和節慶神誕舉行,透過參與這些儀式和活動,居民可以藉以建立社區網絡,融入社區,成為社區的一份子。
新界部份鄉村會於農曆正月為過去一年出世的男丁「點燈」,圖為沙田小瀝源村(清單編號:3.5.8)的點燈儀式,標誌他們成為鄉村的一份子。
Read More...
表演藝術是人透過肢體動作﹑身體語言,再配合樂器、言語的表達藝術。常見的音樂﹑舞蹈﹑歌劇都屬於「表演藝術」。多數有用作娛樂、慶祝或宗教目的。
在節慶活動中常出現表演藝術活動,吸引不少目光,如色彩耀目的舞龍便是一例(清單編號:2.2)
Read More...
語言、謎語、口述傳說皆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
不同的族群會使用不同的語言,當使用同一樣的語言,便會產生「同聲同氣」的身份象徵。使用語言,除了可用作資訊傳遞、「直話直說」,還可以透過隱喻、配搭不同講話節奏,表達講話者不同的心思心想,甚至成為娛樂消閒的工具,這種口頭傳統透過「口耳相傳」,一代接一代相傳下去。
我們透過語言用作溝通,亦可發揮教育用途,如導師向學生們講解便需要使用語言才可成事
Read More...
甚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非物質」是指並非以實體形式存在,而是以下其中一種形式存在:
免費下載《傳統、現今與反思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教材套》 保育資訊, 學校教育活動, 最新活動, 最新消息, 資源庫, 非遺通勝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看似艱深複雜,但其實只是你我於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文化傳統,亦因如此,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社會上各議題息息相關。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主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社區教育計劃,出版《傳統、現今與反思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教材套》。教材套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題,重點研習四項於2011年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和大坑舞火龍,藉此探討通識教育科各單元內容,適合通識教育科教師及高中同學於課堂、課後練習或校本評核中使用。
Read More...
都說香港是「一個小漁港變成國際金融中心」的傳奇,百年過去,我們還可以在城市當中尋到一點漁香嗎?浮家泛宅的漁民生活,今日似乎難以想像,或者無從說起 ── 城市到處築起一式一樣的高樓、光鮮亮麗的倒模商場,昔日令世界為之驚艷的漁港風情,一如各區原有的特色,正逐漸消退。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承蒙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展開保育社區文化遺產計劃,出版《漁數家珍──香港仔鴨脷洲生活誌》,以香港仔及鴨脷洲漁港為主題,為18位昔日避風塘兩岸的見證者進行口述歷史訪問,並將他們的故事記載成冊。在遊客的印象中,這裏曾有隱世的漁家美食,有享譽世界的瑰麗畫舫,有美如夜空繁星的舢舨之都,有喧騰熱鬧的端午龍舟,有歷史悠久的古廟和風水龍柱。我們期望,透過一段段切身的經歷與回憶,能讓這些記憶中的風光在褪色之前保留下來,成為將來地區發展的一個基礎。
Read More...
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 -社區文化遺產保育計劃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於社區舉辦不同類型活動,推廣保育訊息,加深社區各持份者對歷史及社區文化遺產的認識,從而建立身份認同,投入參與社區古蹟保育,同時增強社區的凝聚力。本年度的講座繼續探討香港社區文化遺產的講座,主題創新,由不同專家講解,相當精彩。我們現將十二場講座記錄合輯如下,點擊即可重溫,望大家欣賞及繼續支持計劃,謝謝!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