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He古蹟私塾

16年1月古蹟私塾短期課程 – 文物建築保育短期課程 – [滿額]
CACHe古蹟私塾, 活動回顧

 

自從2007年皇后碼頭事件之後,香港政府、業界及市民,均對本地的文物建築的關注日益增加,對如何保育文物建築亦引起過多次爭議。保育文物建築一方面牽涉地區文化、公眾參予和持續發展等社會議題,另一方面亦需要建築歷史、風格、技術、法例及營運等等專業知識的配合。參予者即使不是專家,在討論的時侯亦難免要學習這些深澀的理念。

Read More...

 

古蹟私塾-歷史檔案與史學研究研習課程 (2015年11月)
CACHe古蹟私塾, 最新活動

由於歷史檔案的時空因果關係最清晰,因此歷史檔案是歷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原始史料。史學研究者透過探究不同的史料來建構出歷史事件的真相,再經過不同的切入點和嚴謹分析,將事件的前因後果作客觀判斷、鑑定與解釋,歸納出此事件的歷史意義。歷史檔案包括官方機構文件、照片、手稿、日記等原始資料,內裡記錄着當時的政策、業務、研究和日常運作上的資料。因此,深入認識檔案儲存的構建過程,能讓我們了解社會的發展步伐,以及各持份者的角色,使大家更能認識香港的過去。

Read More...

 

古蹟私塾——中國茶文化入門工作坊(2015年8月)- [滿額]
CACHe古蹟私塾,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茶,開門七件事之一,是家家戶戶常備之物。飲茶之風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逐漸成為中國、日本、韓國等東方國家最流行的飲品之一。自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廣東人漸漸養成上茶樓的習慣。時至今日,許多香港人仍然喜歡「飲茶」,叫一壺茶,幾碟點心,邊吃邊聊,享受好友聚會,家人團聚的時光。熟不知茶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茶葉均有其採摘、烹煮、沖泡的不同技巧。茶不僅是傳統飲品,更是文化載體。人們亦將禮儀、習俗於飲茶之中表現。

Read More...

 

古蹟私塾─鐵盒社區針孔攝影及黑房沖曬工作坊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CACHe古蹟私塾, 最新活動

 

人類一直以各種方式記錄生活,自十九世紀,相機面世,我們得以從影像中認知未見的、逝去的、千里之外的世界。攝影工具與技術不斷演進,時至今日已經極為普及,數碼化更令拍攝變得極為快捷隨意。其實影像的一切都只是從一個簡單的針孔開始,並且與時間有著密切的關係。

橫跨上下午的工作坊,鼓勵學員把平凡小鐵盒升級再造(適用鐵盒指引),改裝製作獨一無二的針孔相機,以最原始的攝影方式,將社區面貌和空間永恆凝固。上午課程包括工作坊簡介、簡短石硤尾社區導賞、針孔攝影資料與原理介紹,並動手自製鐵盒針孔相機。午飯後即攜同相機實戰拍攝,導師會於黑房示範曝光技巧並與學員一同沖曬、互相分享。誠邀你周六來到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運用獨特的攝影方式,細看這城的一事一物。

Read More...

 

古蹟私塾─社區古蹟拓印工作坊(2015 年4月)
CACHe古蹟私塾, 最新活動

刻石的拓印,由來已久。迄今說法不一,難以定論。—般的說法,認為拓印術始於東漢熹平年間。現存最早的拓印品,是在敦煌石室中保存下來的公元六世紀的遺物「溫泉銘」。通常人們所說的拓印,指的是在石碑上拓印碑文,實際上,拓印並非專指碑拓。人們在傳拓碑文的啟示下,又把需要拓印複製的文字刻在木板上,製成印版,然後再在印版上進行拓印。這種方法,與雕版印刷頗為近似。不同之處在於,碑刻文字是凹下的陰文,雕版印刷的模版是凸起的陽文,複製下來的拓片,一是黑地白字,一是白地黑字。

Read More...

 

古蹟私塾─香港本土客家話基礎班(2015 年4月 – 6月)
CACHe古蹟私塾, 最新活動

 

 

開埠以前,香港已住著好幾萬務農為生的人口,他們屬於兩個不同的語言群體:本地和客家。本地人主要居於元朗、上水的平原上,操一種他們自稱為「本地話」,又稱為「圍頭話」、屬於粵語系統的方言;另一族群則住在新界東南部山邊或丘陵上,操一種跟梅縣方言相通、被稱為「客家話」的方言。時至今日,由於種種原因,香港懂客家話的人口,已由1950年代的接近一成,急劇下降至今天的1%左右,而且年齡層也限於中老年人,可謂後繼無人,瀕臨消亡。2014年6月,特區政府公布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客家話屬於「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項目,編號為1.1,清單可於香港文化博物館網站下載。

Read More...

 

古蹟私塾-考古學入門工作坊(2015年3月)
CACHe古蹟私塾, 最新活動

什麼是考古學?考古學與城市發展是否對立?是次工作坊將介紹考古學的基本知識、包括考古調查和發掘、斷代方法、出土文物的室內整理及保存方法,香港重要的考古發現,及公眾考古學的基本理論及個案討論。完成此工作坊可望能對考古學有初步的認識,並以多角度審視歷史文化對社會的價值。

Read More...

 

錄像傳承-社區記者工作坊(2015年3-4月)
CACHe古蹟私塾, 最新活動

「地鐵通車,舊社區變天?」西營盤的發展故事該如何說?又應從何說起?

近年西環面對鐵路發展及市區重建,舊區面貌不斷變化。在中環價值主導下,城市發展容不下舊社區裡的人和事。今天,我們習慣用智能手機拍下即將消失的景物,於社交媒體與人分享,緬懷一番;

但其實我們還可以將之善用,有系統地結合文字及影像,紀錄與報導社區故事,讓更多人關注城市整體的發展與保育,從宏觀角度看社區變遷。

Read More...

 

古蹟私塾-香港本土客家話基礎班(2015年1月-2月)
CACHe古蹟私塾, 最新活動

早在開埠以前,香港已住著好幾萬務農為生的人口,他們屬於兩個不同的語言群體:本地和客家。本地人主要居於元朗、上水的平原上,操一種他們自稱為「本地話」,又稱為「圍頭話」、屬於粵語系統的方言;另一族群則住在新界東南部山邊或丘陵上,操一種跟梅縣方言相通、被稱為「客家話」的方言。時至今日,由於種種原因,香港懂客家話的人口,已由1950年代的接近一成,急劇下降至今天的1%左右,而且年齡層也限於中老年人,可謂後繼無人,瀕臨消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