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東角、鵝頸及銅鑼灣原是三個地理概念。經過百年填海之後,固有的地理特徵已逐步消失,遺下碩果僅存的歷史陳跡,值得我們尋根溯源。
Read More...
昔日,東角、鵝頸及銅鑼灣原是三個地理概念。經過百年填海之後,固有的地理特徵已逐步消失,遺下碩果僅存的歷史陳跡,值得我們尋根溯源。
Read More...
土瓜灣向來並非備受關注的地區,最近因有聖山宋井,才在報章媒體上多了一些曝光率。CACHe邀得海濱文化導賞會合作,早於兩年前已率先開展當區的文史導賞團,推出《土產土製土瓜灣》社區遊,透過集思廣益,特別是多位會員在土瓜灣土生土長的切身體驗,整理並介紹土瓜灣製造業的脈絡。
Read More...
大埔區是香港最古老的地區之一,經歷過殖民時期,其中式及西式的歷史建築見證了大埔與香港的發展史。
Read More...
魔鬼山舊稱雞婆山,以其外形肖雞婆而得名。明末清初,南明抗清遺將李萬榮踞此為寇,向經過船隻勒收金錢維持生活,成為著名海盜。稍後,鄭成功部將鄭建的孫兒鄭連昌及後人又曾盤踞。雞婆
山成了海盜巢穴,居民稱其為惡魔山,經中譯英再英譯中之後,名字變成魔鬼山。
元朗厦村醮場口述歷史工作坊(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額滿] 尋找社區歷史回憶, 文化古蹟導賞團, 活動回顧,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醮是透過道教儀式進行的民間祭祀活動,目的是潔淨社區,祈求區內風調雨順,合境平安。適逢今年元朗厦村鄉舉行十年一屆太平清醮,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為推廣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將舉辦一連兩次教育活動。
CACHe有幸邀請到祺麟店紙料扎作香莊冒卓祺師傅講解醮場設置和工藝扎作文化,同場亦有風俗專家介紹打醮儀式及與厦村鄉的村民對談厦村鄉歷史,冀從不同角度介紹厦村鄉獨有的歷史與文化。
Read More...
元朗厦村醮場導賞 x 扎作工作坊(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額滿] 文化古蹟導賞團, 活動回顧,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醮是透過道教儀式進行的民間祭祀活動,目的是潔淨社區,祈求區內風調雨順,合境平安。適逢今年元朗厦村鄉舉行十年一屆太平清醮,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為推廣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將舉辦一連兩次教育活動。
CACHe邀請到祺麟店紙料扎作香莊冒卓祺師傅擔任講解員,介紹醮場設置和工藝扎作文化,並親身示範扎作的基本技巧,而參加者可親身參與紮作,從不同角度認識厦村鄉打醮歷史與文化。
Read More...
馬灣,原名媽灣,因島上的天后廟而得名。馬灣原是漁村,靠捕魚和生產蝦膏維生。村內的村屋大多兩至三層高,近岸更有棚屋,生活十分純樸。1997後馬灣附近大型機建的發展及大型屋苑的興建為馬灣大來巨大的轉變。至於舊村則 人去樓空,但舊生活之面貌仍有跡可尋,空置的棚屋及被遺棄的漁船仍留下以往漁村的生活痕跡。
今天的馬灣舊村已荒涼破敗,但當中的九龍關石碑、天后廟、鎮流碑及舊馬頭等 歷史古蹟則訴說了香港與馬灣舊村的歷史。
Read More...
龍躍頭舊稱龍屈頭,創立於元朝末年。首建老圍。日後子孫繁衍,分支於附近各地,成為今天的五圍六村。龍躍頭文物徑內有松嶺鄧公祠、天后宮、老圍圍門、麻笏圍圍門、覲龍圍圍門、更樓及圍牆等多處文物建築被為法定古蹟,足供參考研究之甚多,可供遊覽。
Read More...
西營盤是一個充滿社區特色的山城,其歷史軌跡更映照出香港華人社會從開埠以來的蛻變。在社區面臨新舊交織之際,「文化地膽講故訓練計劃」的一班導賞學員將學以致用,化身「西營盤地膽」帶領公眾遊走西營盤,發掘巷里中不常注意的歷史註腳。此導賞訓練計劃共有三條西營盤主題路線,包括「教會及學校發展」、「醫療與衛生發展」和「傳統行業與老店」,當中兩條主題公眾導賞團現已開始接受報名。
每年農曆七月,本地潮汕人士會輪流在香港各區舉辦盂蘭勝會,積極傳承潮汕的風俗文化。是次考察,CACHe會帶大家到西貢區潮僑街坊盂蘭勝會,親身了解西貢區盂蘭勝會的獨特背景,實地考察勝會的祭祀儀式及場地設置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