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滿額][最新活動時間] 中式線裝書工作坊 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活動回顧,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用線來裝訂書籍是中國源遠流長的工藝技術,始於何時已難考証,大抵是由蝴蝶裝及包背裝演變而成。蝴蝶裝和包背裝僅以漿糊和紙捻粘連書頁,翻閱頻繁便容易破散。為解決此問題,古人遂開始於書上打孔,再以線穿孔訂實,故稱「線裝」。

線裝書的製作可簡略為四步,先把書頁摺好,再打孔並以紙捻固定,製作封面後,以針線把書頁及封面裝訂成冊。保良局歷史博物館所藏早期的各類檔案,就是以這種方式裝訂而成的。是次活動,參加者將學習六眼裝訂法,並親手製作一本屬於自己的線裝書。

Read More...

 

冰室聞集——筲箕灣社區考察暨口述歷史工作坊 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滿額)
尋找社區歷史回憶, 文化古蹟導賞團, 活動回顧,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曾幾何時,「冰室文化」風靡全港,紅豆冰、鴛鴦冰更是不少港人的集體回憶。位於筲箕灣西的百利冰室,自1964年開業起,從最初賣西餅、飲品到今日轉型為茶餐廳,一直都座無虛席,門庭若市,逾半個世紀以來見證了筲箕灣社區的發展,更是街坊心目中的地標之一。

Read More...

 

[滿額] 羅衣褀縫工作坊 (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活動回顧,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褀袍的華美俏麗及精巧量裁呈現了東方美。其設計蘊含含蓄端莊或雍容華貴的風韻。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一直以來跟褀袍師傅合作無間推廣中國傳統服飾,CACHe將舉行「羅衣褀縫工作坊」讓公眾了解袍服的歷史演變,仔細欣賞褀袍工藝。更會特別介紹褀袍的祖型「五幅裁」,並在祺袍師傅的工作室親自縫製一件迷你版「五幅裁」,以及透過紙樣了解中國袍服獨特的拉襟設計。

Read More...

 

[滿額] 長洲太平清醮平安包工作坊 (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
活動回顧,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平安包是太平清醮中作祭祀和施孤的包子。太平清醮後,大會會在北帝廟外廣場向居民派發平安包,寓意祝福居民「平安健康」。是次工作坊我們邀請到長洲著名餅店郭錦記的店東郭錦全先生現場指導參加者製作平安包,為平安包蓋上「平安」字樣,把祝福帶回家。

Read More...

 

古蹟私塾——中國茶文化入門工作坊(2016年1月)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茶,開門七件事之一,是家家戶戶常備之物。飲茶之風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逐漸成為中國、日本、韓國等東方國家最流行的飲品之一。自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廣東人漸漸養成上茶樓的習慣。時至今日,許多香港人仍然喜歡「飲茶」,叫一壺茶,幾碟點心,邊吃邊聊,享受好友聚會,家人團聚的時光。熟不知茶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茶葉均有其採摘、烹煮、沖泡的不同技巧。茶不僅是傳統飲品,更是文化載體。人們亦將禮儀、習俗於飲茶之中表現。

Read More...

 

紅VAN膠牌口述歷史工作坊 (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 [滿額]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如今穿梭於大街小巷的公共小型巴士,可謂是香港街頭的獨特風景。一輛輛小巴日以繼夜駛向或已消失的地標,車前一塊塊膠牌記載了這座城市不少歷史。

紅VAN前身本是九座位新界的士,因車身有一條黑白相間的「腰帶」,又稱「階磚仔」。六十年代人口漸多,九座位的士經常超載,亦有私家「白牌車」非法充當的士用途。1967年暴動期間,全港巴士司機罷工,城市交通癱瘓,靈活變通的九座位新界的士和白牌車藉此駛入市區載客。此一役後,政府於1969年正式發牌,小巴從此登上歷史舞台。當時小巴為十四座,黃色車身中間有一條紅色「腰帶」,司機為了招攬更多生意,會自購膠牌呈於車頭。

Read More...

 

草蜢編織工作坊 (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 [滿額]
活動回顧,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形神兼備的草編小玩意,昔日多由新鮮的稻草編織而成,屬編織藝術。稻草在早期農村社會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當時農民活用在地材料,把水稻的稻草編織成為各種生活工具如稻草人、草鞋和十二生肖動物等裝飾擺設。

 

織草蜢是其中一種最廣泛流傳的手藝。昔日的街道生活多姿多彩,街頭巷尾也不難找到織草蜢師父。然而,隨著城市與經濟的發展,這些傳統手藝已逐漸消失於街道上。在這個工作坊內,讓我們學習用椰葉織成草蜢,並把工藝繼續傳承下去。

Read More...

 

社區針孔攝影工作坊(2015年11月)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如何將瞬間定格,化成永恆?如何將美景留住,傳得更廣?人類一直以各種方式紀錄生活,自十九世紀,相機面世,我們得以從影像認知未見的、逝去的、千里之外的世界。攝影工具與技術不斷演進,時至今日已經極為普及,數碼化更進一步令拍攝變得便捷隨意。其實影像的一切都只是從一個簡單的針孔開始,並且與時間有著密切的關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