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草蜢編織工作坊(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 [額滿]
活動回顧,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由新鮮的稻草編織而成,屬編織藝術。稻草在早期農村社會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當時農民活用在地材料,把水稻的稻草編織成為各種生活工具如稻草人、草鞋和十二生肖動物等裝飾擺設。

織草蜢是其中一種最廣泛流傳的手藝。昔日的街道生活多姿多彩,街頭巷尾也不難找到織草蜢師父。然而,隨著城市與經濟的發展,這些傳統手藝已逐漸消失於街道上。在這個工作坊內,讓我們學習用椰葉織成草蜢,並把工藝繼續傳承下去。

Read More...

 

光影傳承:社區故事地攤-西營盤街坊勝會(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
活動回顧,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剛過去的農曆七月出現了大大小小、饒富特色的盂蘭勝會,喚起不少關於這社區節慶的集體回憶,除了神功戲和一連串的祭祀儀式外,更會派發平安米予街坊,並搭起大小朋友最愛的攤位遊戲和小食檔,化身凝聚街坊、人神共樂的社區勝會。老區西營盤是盂蘭勝地之一,現時雖不如往昔鼎盛,但當中仍有不少街坊和組織合辦盂蘭活動,竭力保持傳統和其蘊涵的文化。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將於十月十一日把屋前空地化身成「街坊勝會」,重溯盂蘭昔日的熱鬧!現誠邀街坊前來閒坐、觀賞區內唐樓道堂「紫靖閣」七月盂蘭會的影像紀錄,並彼此分享相關的西營盤回憶故事,場內還有傳統吹糖攤檔和草蜢編織工作坊,共度一個分享手藝和社區故事的下午!

Read More...

 

羅衣祺縫四次方(2014年10月)- [額滿]
活動回顧,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在千百年的歷史中,傳統中國婦女除了要負責日常家務外,更要擔起全家服裝設計與製作的重任,一件衣服經過縫縫補補,穿上二十年亦是等閒。當中的手藝不單凸顯了傳統生活小智慧,而在衣服的每一個細節,更「記載」了中國的服裝史。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一直以來跟「祺袍堂」師傅合作無間,定期推出褀袍工作坊,讓公眾了解袍服的歷史演變,參加者更可在師傅的指導下,親自縫製一件基礎「五幅裁」。

在過去舉辦的工作坊,不少參加者掌握了初步技巧後都意猶未盡,詢問可否開辦一系列的「五幅裁」課程,希望能夠更深入了解傳統,並完成一件完整的「五幅裁」。有見及此,CACHe 特別開辦羅衣祺縫「四次方」,一連四堂的工作坊,透過小班教學,教授繪畫紙樣、剪裁、綑邊、製領及打鈕等,最後縫製出一件完整的「五幅裁」,展現一尺小布中所包涵的文化底蘊與民間智慧,並將傳統工藝與祝福傳承開去。

Read More...

 

活字寶手作坊(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滿額]
活動回顧,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中上環尤其蘇豪區一帶,未成休閒茶座、餐飲熱點前,曾經是印刷業的重鎮。家庭式經營的印刷廠、紙品公司、信封和油墨的專門店舖,遍佈中上環,包括士丹頓街、依利近街、卑利街、鴨巴甸街、嘉咸街、中和里、必列啫士街、華賢坊西與歌賦街。現時,在酒吧與精緻食肆之間、或是等待重建的巷里裏,仍有一些經營了數十年的印刷業商舖。

CACHe 透過 活字寶手作坊 帶你尋找印刷業的足跡,更會走進家庭式經營的印務公司,看看德國名廠活字印刷機的運作過程,聽聽印刷世家和行業發展的故事。還有一盤一盤沉甸甸的鉛製字粒,你可試試在茫茫「字海」中尋找自己的名字,並利用凸字印刷術,製作「活字寶小簿簿」及書簽作紀念品。

Read More...

 

傳統花鈕工作坊(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滿額]
活動回顧,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在旗袍上的花鈕有具點睛之效。花鈕的圖案色彩斑斕,千變萬化的形狀精美生動更有吉祥之寓意,是傳統中國服飾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花鈕的製作基本上是將銅線黏在綑條布上,然後用鉗子屈成不同形狀,有需要時會加入棉花。今次負責工作坊的師傅浦明華女士有三十多年製作花鈕的經驗,以靈巧的手技製作花紐,為各大旗袍商供應花鈕。這次工作坊大家除了可近距離欣賞師傅的手藝,更可學習編織基本的花鈕以及寓言吉祥的「中國結」。

Read More...

 

霓虹燈工業口述歷史工作坊(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滿額]
活動回顧,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夜幕低垂,華燈初上,走在50至80年代的香港,繁華街道舉目就是酒樓、錶行、香煙等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廣告招牌。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及條例限制,霓虹燈逐漸被發光二極管(LED)燈箱取代,盛極一時的工業亦有如曾經照耀全城的霓虹燈,悄悄退下舞台;於本港,懂得製作霓虹燈招牌的師傅,已買少見少。

製作霓虹燈光管這門工藝,步驟繁複且需要熟練技術,師傅必需對玻璃在高溫下的形態有充分掌握,稍一不慎,光管便會報廢。是次活動,參加者可到訪歷史悠久的南華霓虹燈電器廠工場,觀看具多年經驗的師傅示範製作霓虹燈光管、並蒐集他們的行業口述歷史,認識這個在香港曾經相當璀璨的行業。

Read More...

 

「代代相傳」羅衣祺縫工作坊(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滿額]
活動回顧,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早期的婦女要擔起全家服裝設計與製作的重任,一件衣服經過縫縫補補,穿上二十年亦是等閒。當中的手藝不單凸顯了傳統生活小智慧,而在衣服的每一個細節,更「記載」了中國的服裝史。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一直以來跟祺袍師傅合作無間,定期推出祺袍工作坊,讓公眾了解袍服的歷史演變之如,更會讓參加者在祺袍師傅的指導下,親自縫製一件「五幅裁」。

在過去舉辦的工作坊,不少公眾人士詢問可否帶同小朋友一起參與「五幅裁」之製作,希望讓下一代了解傳統,更可以親身參與其中。有見及此,CACHe特別開辦『代代相傳』羅衣祺縫工作坊,歡迎親子檔及祖孫檔參與,透過小班的教學,二人一組,合力縫製一件「五幅裁」,將傳統工藝與祝福傳承開去。

Read More...

 

紮作承轉工作坊 (第二期) [滿額]
活動回顧,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紙紮香燭店外的紙紮船、大屋或童男童女等,都令容易令人聯想到喪事或傳統「鬼節」,但紙紮祭品背後,其實更代表著儒家孝道的傳統價值。紮作師傅承繼著民間傳統工藝,利用竹支、漿糊、鐵線及色紙,配合熟練的手藝,製成層出不窮的紙祭品,是藝術品,更是本土重要的文化遺產。

Read More...

 

大坑舞火龍製作工作坊(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滿額]
活動回顧,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大坑的火龍可分為龍頭﹑龍身和龍尾三部分,而龍身又稱龍心,火龍同時亦有龍珠伴隨。火龍由粗麻繩製成骨架,再編上珍珠草,又稱米仔草,最後以鐵線紮好。開光儀式後,龍頭會繫上紅帶等裝飾,而龍身會插上香技,閃閃生輝。火龍全長二百二十英呎,只限男性可以舞動火龍。帶領火龍的龍珠,實為兩顆插滿香枝的沙田柚。

大坑舞火龍總指揮陳德輝先生,於是次工作坊中將會帶領一眾大坑師傅,親自傳授紮火龍的技巧予參加者,除了近距離觀摩師傅即席示範紮火龍外,參加者更可嘗試紮一小節迷你版龍身,一嘗成為火龍師傅的滋味。

Read More...

 

手雕麻雀口述歷史工作坊(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活動回顧,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打麻雀,可說是港人最喜愛的玩意之一,有研究指出打麻雀可助減慢老年癡呆症惡化。然而,麻雀上的圖案和文字,卻是麻雀雕刻師傅的精心傑作。是次口述歷史活動,我們邀請到具40多年麻雀雕刻經驗的何秀湄女士,為大家細說麻雀的故事並作示範。參加者除了可了解這個日漸式微的民間工藝之餘,更可獲增一隻由何女士雕刻的麻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