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樹仁大學陳蒨教授於2020年獲得香港非物質文化辦事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資助,研究及推廣三個歷史悠久的潮籍盂蘭勝會。2023年,陳教授結合其研究成果、田野調查資料,以及去年在中山紀念公園拍攝的「360影片」,成功製作出全港首創的虛擬盂蘭勝會導賞平台。
本次導覽發佈會期望展示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方法,提供一個感受節慶獨特氣氛的虛擬時空,藉此呈現非遺流動的特質。公眾可以用電腦或「VR眼鏡」穿梭時空,進入去年的中山紀念公園會場,參與盂蘭勝會,倘佯其中,盡情感受節慶的聲、色 、藝。
Read More...
曾經,香港輕工業發展蓬勃,一眾紡織、製衣廠改變了社會經濟脈絡。時至今日,在深水埗街頭仍可見到一點當年的歷史痕跡。
在「工廠妹萬歲」背後,還有一種息息相關的職業──小販。他們以「下欄經濟」為生,在當時資源短缺的社會中扮演著「資源循環」的重要角色。
「棚仔」一班賣布小販在45年間經歷了兩次搬遷。部分布販因搬遷而選擇轉行或退休,只有少數布販遷往「新棚仔」繼續經營,面對新環境及身份改變,他們又有甚麼困難和挑戰呢?
Read More...
位於深水埗的「棚仔」是一個多功能的空間,做生意、車衣、湊仔、煮飯、打麻雀、閒話家常等,通通在十幾棵大葉榕下進行。這樣富有特色的空間如何展現另類的生活面貌及發展獨特的術語?當中又有何趣聞軼事?是次講座講者張詠儀小姐將用她的「人類學眼睛」,向你一一道來,細味非主流經濟鮮為人知的一面。
Read More...
「良記」是欽州街小販市場、俗稱「棚仔」的其中一間布檔,也是該檔主的稱呼。良記和兄弟阿英共同打理檔口,先在汝州街做小販,後搬至棚仔。直到棚仔關閉,良記才正式退休。良記在棚仔度過了45個寒暑,經歷棚仔、香港布業歷史和深水埗的變遷。別人也為良記加了一個尊號,稱他為棚仔「親善大使」。良記將在是次活動分享他的口述歷史,讓我們了解棚仔的貨源及客人的轉變。
Read More...
一些被遺忘超過千年的古琴音樂,如何能再現於今天?
古琴是中式音樂演奏中常見的樂器,但在今日的香港卻鮮為人知。是次活動邀請到兩位本地琴人——李明先生及練智華先生,親自為大家介紹、演奏這張獨特樂器,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古琴的藝術價值與演奏魅力。
Read More...
紮作技藝是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之一,紥作師傅利用紗紙、竹篾、漿糊、鐵線等簡單材料,配合無限的創意與熟練的手藝,便能變出各式紙紥製品,小至衣物、首飾,大至住宅、汔車,日常生活中所見所用的,都可以透過師傅的巧手精細重現。
是次紮作工作坊,歐陽師傅除了會分享入行及製作創意作品的經歷,更會帶領參加者由構思、創作到落手落腳紮作,親手將自己的創作意念實踐成形,轉化成立體的工藝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