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本來就是前人於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實踐。CACHe 將越來越難接觸到的本地傳統手工藝重新帶到社區街頭,邀請工藝能手,帶同特製木頭車到各區「開檔」,以流動工作坊及展覧的型式,介紹並示範不同傳統技藝。透過參與和學習,參加者可以從中欣賞與珍惜傳統的工藝與文化,承傳非遺當中的精神。
非遺本來就是前人於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實踐。CACHe 將越來越難接觸到的本地傳統手工藝重新帶到社區街頭,邀請工藝能手,帶同特製木頭車到各區「開檔」,以流動工作坊及展覧的型式,介紹並示範不同傳統技藝。透過參與和學習,參加者可以從中欣賞與珍惜傳統的工藝與文化,承傳非遺當中的精神。
銅鑼灣,百多年來經歷了不同形式的演變,範圍亦因填海與發展一再伸延,至今成為一個多元化的地區,既有五光十色的購物商場及商業樓宇,亦有幽靜的基督君王小堂及天后古廟等古蹟,訴說著銅鑼灣豐富的歷史內涵。此地面貌雖然隨時代脫胎換骨,鑄幣廠、糖廠和利園山等已不復在,但我們仍可透過實地考察現存古蹟、街道名字,從舊地圖及老相片,重溫銅鑼灣不斷演化的面貌。
Read More...
1941年12月8日,日軍侵入新界,並派機空襲啟德機場,開始了持續十八日的香港戰役(又稱香港保衛戰)。時至今日,仍有不少關於此戰役的神話與誤解流傳,例如英國放棄香港、駐港英軍無心作戰、華人沒有加入戰鬥、日軍輕取英軍、英國政府指示港督提早投降等。這些論點部分是戰時各方宣傳,部分是戰後以訛傳訛所致,與當時情況出入頗大。著有《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老兵不死:香港華籍英兵》、《重光之路:日據香港與太平洋戰爭》的鄺智文博士,將在講座中講解1941年香港戰役的各面向,並探討各種神話與誤解的出現原因。
Read More...
僅長1公里的柯士甸道(不計柯士甸站新填海那截),竟沉澱了如此豐厚的歷史記憶層。
街頭起自鴉片戰爭前一年的衝突,更是繁忙的海運要塞;街尾見證了辛亥巨變年份,更承托著陸路運輸的大動脈。一公里之內有砲台、軍營、槍會;名校、修院、教堂;更有貴族樂園、紀念公園!紀念着中外名臣、皇帝、港督、修女、輔政司(政務司)甚至近代香港電影史上一男一女兩顆重量級巨星!
Read More...
[滿額] 後起之秀東北岸 繼往開來南天王 北角歷史文化導賞團 2016年12月24日(星期六)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戰前戰後,北角都曾是一個各路英雄落腳的社區,有呼風喚雨的軍政強人,有黑白兩道的娛樂猛人,更是多位當今重量級商業鉅子的發跡之地。被稱作「小上海」之後又有名「小福建」,67暴動更恍如戰場;一次講不完的北角,再度由侯清儀老師領航,細述寶馬搶灘古戰場,北岸泳棚美人魚,麗池選美風雲起,繼園故地憶才女。
Read More...
位於大埔道的九龍水塘群,散佈著大大小小20個與早期(1901-1937)九龍供水歷史有重大關係的水務歷史建築,如九龍副水塘拱橋、石梨貝濾水廠和九龍水塘主壩等。沿水塘而行,郊野美景與百年建築互相融合,漫步其中,既可了解過去供水的艱辛,亦可明白現代慳水惜水的重要性。
Read More...
位於柴灣以南的「西灣國殤紀念墳場」,興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屬「英聯邦戰爭公墓委員會」所管理,主要是安葬在香港保衛戰中犧牲或被俘後死亡的盟軍將士。踏進墓園,細心觀察千多塊墓碑,以及二千多名戰時殉難卻無法尋回屍體的軍人名字,除可了解香港歷史上最黑暗的歲月外,亦可明白戰爭的殘酷和人生的無常。
Read More...
[滿額] 走‧筲箕—筲箕灣社區文化導賞團 (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文化古蹟導賞團, 文化歷史導賞員訓練課程, 最新活動
筲箕灣是移民社會的縮影,社區內的廟宇、教堂、宗教節慶等文化遺產正是由移民社會中不同族群的發展和流動的故事組成。開埠之初,阿公岩的客家石工、筲箕灣的水上漁民、及太古糖廠的工人在筲箕灣落地生根,多年來造就了這裡多元而有深度的社區文化歷史。今天的筲箕灣有電車和地鐵接駁各區,交通便利,不斷吸引外來投資,保持了老社區活力的同時,也加速了社區重建。面對舊區翻新,筲箕灣獨有的社區文化特色實在值得更多關注。
Read More...
今年6月,本中心很榮幸邀請麥勁生教授主講「說一個香港武林的故事講座」,細說中國武術在香港承傳和發展。我們將以香港武館文化為主題,再次邀請麥勁生教授,介紹中國武術在香港不同階段的發展,從恪守傳統拜師學藝的武館到深耕細作走進學校授徒,此正是香港社會風氣轉變的印證。是次講座,更請得大聖劈卦門李飛標師傅親身示範,並會講解當中的竅門與心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