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近年愈來愈多人談香港的供水自主。早在六十年前,站在殖民地大後方的英國政府,便已明白要捉緊這條命脈的道理,因為水源可以隨時影響一地的自主。上回提到,港英政府為了追趕隨香港人口增長的用水需求,克服了要於山谷中才可興建水塘的地理因素,建造了全球第一個海上水塘,可謂走在當時的技術尖端。
1968年落成的船灣淡水湖和1978年落成的萬宜水庫是香港最後興建的兩個水塘,其實除了這兩個海上水塘,本來香港還規劃過第三個海上水塘──白沙灣水塘,險令十條鄉村須遷徙。除此以外,還有不少曾規劃收地建造水塘但最終沒成事的選址,我們這次就談談若成事將會令現時大片住宅消失的幾個──稔灣水塘、后海灣水塘、粉嶺水塘。如果成真,現在屯門、元朗、天水圍便不會出現新市鎮了。
白沙灣水塘
白沙灣水塘的研究規劃始於1950年代末,選址於西貢蠔涌以東的海灣,現時為遊艇停泊區和三星灣泳灘。翻查舊報,1958年11月,港府宣佈撥二十萬調查,研究將船灣及白沙灣改成淡水湖的可行性,至1960年正式提出於白沙灣興建水塘,曾與相關十村村民舉行大會。當時的村民傾向反對規劃,更曾去信當局陳詞,指該區村落均散佈於水源之上游,村民以農牧及養豬維生,擔心一旦被遷徙會失去生計,更於求情時指「懇請詳加考慮,以免影響利民生活」。故港府當時答允,有決定時會通知各鄉村,村民如熱窩上螞蟻,不時要求交代。
至1963年七月,港府發言人表示決定暫時擱置白沙灣水塘工程。這一年香港人經歷了持續半年的大旱災,即使到了七月仍未完全恢復正常供水,有指港府這年開始與中方討論由東江購水的可行性,及後於翌年與廣東省簽訂供水協議。至於這計劃告吹是否與東江水有關,港府當時則未有透露,不過萬宜水庫當時仍繼續去馬,可見港英政府並未放棄要令香港達到供水自主。
稔灣水塘及后海灣水塘
稔灣水塘及后海灣水塘屬於「North Western Water Scheme Original Proposals(西北供水計劃)」的部份,始於1960年代。稔灣水塘選址於屯門堆填區以南之山谷,現時為天然山澗「青大石澗」及瀑布「臥龍潭」;后海灣水塘選址於現時的天水圍新市鎮及以北之濕地。這兩個擬建的水塘位處山谷及低潌平原地區,以便為屯門、屏山及元朗地區供水。
后海灣水塘的位置是現時的天水圍新市鎮,亦包括了現時濕地公園的範圍,故如計劃落實,有可能會改變米埔及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生境,波及香港的候鳥。此外,這兩個水塘的集水區更覆蓋了現時大部份元朗、屯門的地方。為了保護水塘的水源質素,集水區只適合作低密度發展,而保護集水區最好的方法是被植被覆蓋。試想想,現時建了大量住宅的三個衛星市鎮──屯門、元朗、天水圍,如果成了郊野公園,又會怎樣?
這個始於1960年代的西北規劃遇上不少阻滯,位處原居民聚居的地方,因收地困難一直被拖延。翻查舊檔案,計劃直至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正式告終。隨港督麥理浩宣佈與廣東省政府簽訂增加向廣東購買食水的合同,港英政府為供水自主而作出的掙扎亦落幕。
粉嶺水塘
與新界西兩個水塘同時期規劃而最終告吹的,還有位於新界北的粉嶺水塘,同為「North Western Water Scheme Original Proposals(西北供水計劃)」一部份,選址於粉嶺及八鄉中間的山谷,現時是一大片村落。翻閱1978年的舊報,水務局曾表示會於1982年前在粉嶺東北的平原興建水塘,並須以水泵提高水位,將水輸至舊有集水區,始能流入水塘。
除了這三個規劃得比較詳盡的水塘計劃,當時水務局亦曾考慮增建大嶼山西北水塘,並於西貢萬宜水庫北部(企嶺下海海峽)等地擴大集水區。雖然大嶼山西北水塘並沒有建成,但對比現時集水區資料,發現當時納入大嶼山西北水塘集水區的地方與現時已擴大的石壁水塘集水區重疊。
結語
這些「消失的水塘」,統統書寫着港英政府為香港爭取供水自主的努力篇章,後來何以又逐步放棄?《水展》有幸邀請到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講師李家翹博士,25/4(星期六)下午3時於我們Facebook專頁直播,為我們講解供水背後的政治角力,歡迎收聽。
撰文: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助理傳訊經理 陳穎欣
/《水展》網上展覽資源
為了減少社區接觸,《水展》將延期開放,同時設立網上展覽資源網頁。網頁文章一連十六星期每週更新,透過互聯網與大眾繼續分享香港人的水故事,歡迎按此重溫其他水故事。
/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賽馬會世代共融社區文化遺產計劃
本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計劃紮根社區,透過舉辦不同類型活動,鼓勵世代溝通,促進跨代共融,並營造社區參與的氛圍,提升社區各持份者對歷史文化保育的投入,增強社區凝聚力。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05 年起開展社區資助計劃,為夥伴機構提供三年一期的捐助,推行適切的社區服務,支援不同弱勢社群。
/ 關於我們
CACHe於2005年成立,一直積極舉辦古蹟保育活動。我們將繼續秉承宗旨,推廣香港歷史文化,建立知識交流平台,鼓勵大眾參與社區文化遺產保育,建立社區身份認同。
/ 查詢方法
電話: 2291 0238
網頁: www.cache.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