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兩回提及在1963年,經歷嚴重旱災的香港人,如何貫徹靈活變通的特質,見水化財,各式各樣的賣水行業如日中天。有關當年制水的記憶,當然不止於此,畢竟那是長達一整年的刻苦歲月。隨意走到街頭訪問人們,只要對方滿一定歲數,相信都能道出制水二三事。除了長長的輪水人龍,你、我、他的腦海中竄現的又是甚麼畫面?從一到七,我們以數字作為線索,串連研究所得,為大家訴說那一年香港人與水的七個小故事。
一、一個消失的《水展》
咦?《水展》不是現正進行中嗎?這裏要說的是原定於1963年開幕的展覽。翻查政府檔案(HKRS7224—Water Exhibitions 1963),原來水務局曾計劃一個與水務相關的展覽,並擬定題目為「People and Water 1863 – 1963」。1863年是香港第一個水塘——薄扶林水塘竣工的年份,是香港現代供水歷史的第一章。展覽設計的草圖手稿保存至今,可見以簡約圖示由1863年至1963年百年間香港人口及工業發展的增長速度、香港平均降雨量、供水網絡發展及其限制等,更構思在展覽中披露船灣淡水湖計劃的機密信件。凡此種種,用意是希望讓大眾認識水務局的工作,亦解釋供水不足的多種因素,具備公眾教育及公關作用。
奈何1963年香港迎來一場世紀水荒,水務局擔心展覽會引起反效果,恐怕造成更壞的觀感,於是唯有把長達半年的展覽籌備工作煞停。1963年的「水展」因此胎死腹中,2020年的《水展》策展團隊都曾一度擔心實體展覽因疫情關係致使無疾而終,幸好於五月底順利開幕,更延長了展期至七月中旬,大家萬勿錯過啊!
二、兩個字的地址
如請你不加思索地寫下任何一個香港郵寄地址,或許該地址至少有十多個中文字。兩字的地址似乎是匪夷所思,但原來在1963年制水期間,就誕生了一個打破中文最短郵寄地址的世界紀錄!
當時雖然水務局的展覽計劃告吹,不過各部門還是落力地推廣節水,亦推行了不少節水措施。而廿九區街坊福利會聯合舉辦過一個名為「節約用水最佳辦法」徵文比賽。比賽分為成人男子組、成人女子組、青年組(十八歲以下),6月10日截稿。比賽獎品豐富,成人男子組冠軍為東南亞來回機票、亞軍為名貴金錶、季軍風扇一把;女子組冠、亞、季軍分別得星港來回機票、洗衣機及女裝手錶。
除了獎品外,為了吸引大家參加及增加噱頭,是次比賽更獲郵政局配合。參加者只要在信封上寫上「慳水」二字,不用寫地址,也能寄到主辦單位處。一大堆「慳水」信封散滿一桌的畫面,可見市民反應熱烈。
三、三百元的「慳水歌」
「夠哪,勿多貪,快把水喉閂,
一盆用過再留番,
你慳我更慳,齊心慳水渡難關!」
短短幾句歌詞內,提醒各人都要珍惜食水,才可同心協力渡過難關。作詞人更憑藉歌詞,獲得獎金三百元,又得各大報章上刊登。原來1963年旱魃肆虐至年末都寸步不讓,政府因此在12月14日舉辦慳水運動,香港電台為響應活動,亦舉辦「慳水歌」徵求比賽,分別設歌詞及歌曲組,冠軍正正可獲得三百大元!玩法如下︰香港電台先徵歌詞,一共徵得2,303首歌詞。其後為配合此首冠軍歌,再徵求歌譜,以譜成動聽及易唱的歌曲,此次參賽作品亦達512首。頒獎禮於1964年1月假大會堂舉行,當天有即場朗誦與演唱環節,後來更有機會在電台播放作品呢!
不過,最為人熟悉的慳水歌,是由香港電台製作,改編自《漁歌晚唱》,其「洗腦」之程度,足以讓人事隔半世紀仍記憶猶新。在《水展》中,就有一條由中英劇團提供,一班老友記重新演繹的慳水歌片段,「人人呀要慳,人人呀要一齊!」歌詞非常琅琅上口。
四、每四天供水四小時
「四」這個數字可謂代表着這個夢魘的一年,繼1929年後一場更嚴峻的旱災籠罩香港。你對現時香港一年的雨量有概念嗎?根據天文台記錄,2019年本港全年降雨量接近2400毫米。那麼1963年呢?全年只有901毫米雨量,遠少於年平均數。當年三月,各水塘的總存水量只佔51%,四至五月亦未等待到甘霖降臨,所以政府於5月2日開始實施制水,每天供水三小時;到5月16日改為每兩天供水四小時;最後6月1日當水塘總存量只剩1.7%時,政府唯有實施每四天才供水一次,每次供水四小時的措施,香港各界受到嚴重打擊。直至現在,當提起那些年的社會大事時,經歷過制水的香港人少不免想起「四天才來一次水」的慘痛回憶。
五、加價50%的汽水
四日供水一次的消息一出直接為工商各界帶來打擊,飲食業總商會更因此在5月31日召開緊急會議。其時汽水廠已受到影響,無奈地一再減產,例如淘化大同公司綠寶汽水廠產量銳減75%,香港荳品公司所出產的百事可樂、維他奶等亦比正常減半,水荒外加糖價高漲,當時四大汽水商聯合登報聲明,除了淘化大同公司和香港荳品公司外,還有屈臣氏汽水有限公及美國寶利汽水廠,指因成本上漲而須加價,由兩毫加至三毫,加幅達五成,而可口可樂及新奇士則沒有加價。
六、六合聖室的誕生
由於1963年上半年幾乎沒下過雨,佛教、道教等各宗教組織舉辦不同的齋戒、法事、放生超幽、建祈雨亭、演戲法事等,祈求天降甘霖。最為人認識的大概是跑馬地的求雨法會,當時三百僧尼與三千信眾共聚一堂。
而在西營盤,與《水展》只有幾街之距的六合聖室,原來其成立伊始與當年祈雨息息相關。那時位於干諾道西的臘味店「協和」的幾位員工均已入道,並於工場天台設道壇作潛修之用,惟道壇一直未有對外開放。根據口述歷史訪問,就在1963年大旱之際,他們扶乩求問祖師可否求雨,得到祖師教訓及指示下設壇祈雨,經歷了七日七夜求雨,期間不吃不喝,齋戒沐浴。在求雨三、四天後天氣漸有微雨,至呂祖誕之時、即祈雨第七天終現傾盆大雨!這次祈雨促使六合普渡的工作,並於1969年入伙現址時對公眾開放服務,包括扶乩及提供免費中西醫服務。
七、無法工作的七個下午
一個月可以請七個下午的假期,對「打工仔」來說是好是壞呢?在六十年代,不少工友都寧願多勞多得,不過就因制水期間,供水是按地區、樓宇、層數輪替,工友都逼不得已須請假來輪水。重看1964年報章,有「工廠妹」在制水結束時受訪說︰「提起用水,就夠晒冤氣囉。大家都知道啦,撲水是一件苦事……」事關她居住在「舊石屎樓」的二樓,取水的時間,為隔四天的下午五時至六時,其時她正上班。為了取水,她不得不在儲水的日子,在下午休假,一個月共須休七個下午,因此「唔見咗」工錢17.5元,更錯失勤工獎。每月損失的27元,「比起叫人擔水差不多呢。」無奈之下放取的無薪假期,相信對不同時代的僱員來說,都是一個噩耗。
結語
一二三四五六七,不知道以上的故事,對大家來說有甚麼感受呢?今時今日,只要打開水龍頭,自來水仿似源源不絕,現代香港人對限時供水的體會,可能出於大廈水缸檢查、水管維修等等,全港制水似乎已成「離地」的歷史。不過,香港人真的不須再為水資源不足擔心嗎?當早些日子,連米與廁紙都成了全民必爭之物時——萬一換成是水的話,又會怎樣?透過今次的七則制水故事與《水展》精選展品,讓大家不妨細思慢想,那些歷史中的人與事所訴說的,與我們之間的距離。
撰文: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助理項目經理 林若雁
/《水展》展覽資訊
展期: 2020年5月30日至7月11日
展覽時間:星期二至日 上午十時至下午一時;下午二時至下午六時(逢星期一休息)
了解更多請按此
/《水展》網上展覽資源
為了減少社區接觸,《水展》將延期開放,同時設立網上展覽資源網頁。網頁文章一連十六星期每週更新,透過互聯網與大眾繼續分享香港人的水故事,歡迎按此重溫其他水故事。
/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賽馬會世代共融社區文化遺產計劃
本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計劃紮根社區,透過舉辦不同類型活動,鼓勵世代溝通,促進跨代共融,並營造社區參與的氛圍,提升社區各持份者對歷史文化保育的投入,增強社區凝聚力。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05 年起開展社區資助計劃,為夥伴機構提供三年一期的捐助,推行適切的社區服務,支援不同弱勢社群。
/ 關於我們
CACHe於2005年成立,一直積極舉辦古蹟保育活動。我們將繼續秉承宗旨,推廣香港歷史文化,建立知識交流平台,鼓勵大眾參與社區文化遺產保育,建立社區身份認同。
/ 查詢方法
電話: 2291 0238
網頁: www.cache.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