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取消] -「村梭」深井文化導賞團(2020年12月5及19日 星期六) 文化歷史導賞員訓練課程, 最新活動, 活動回顧
CACHe的「深井社區導賞訓練計劃2020-2021」,訓練了一班志同道合的社區人士成為文化導賞員。新晉導賞員經過實習與考核後,現帶領公眾,暢遊深井,一同訪尋深井除了燒鵝之外的社區故事。
Read More...
[活動取消] -「村梭」深井文化導賞團(2020年12月5及19日 星期六) 文化歷史導賞員訓練課程, 最新活動, 活動回顧
CACHe的「深井社區導賞訓練計劃2020-2021」,訓練了一班志同道合的社區人士成為文化導賞員。新晉導賞員經過實習與考核後,現帶領公眾,暢遊深井,一同訪尋深井除了燒鵝之外的社區故事。
Read More...
華人社會風俗活動,隨社會變遷亦有所改變。新界及市區的社會風俗活動,就是不一樣。香港社會研究者鄺嘉仕,會從各項社會風俗活動的儀式、功能、與社區之關係等方面,淺談他對新界社會風俗活動的觀察。2020年的疫情影響市民生活的同時,又如何影響香港各大小社會風俗活動,及如何反映風俗活動本身的可塑性?
Read More...
[活動取消] – 大角咀社區導賞團(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 文化古蹟導賞團, 文化歷史導賞員訓練課程, 最新活動
由開埠初期的造船小村,到小型工業、工住混合大廈及大型工廠集中地,再到如今舊樓重建成新式豪宅及商業大廈,大角咀一直是個見證着新舊交替的密集社區。隨着市區重建項目陸續推出,大角咀的社區風貌將會面對翻天覆地的改變。CACHe推出「大角咀社區導賞訓練計劃2019-2020」,新晉導賞員經過實習與考核後,現帶領公眾,暢遊大角咀,一同尋訪昔日的社區生活痕跡。
Read More...
鹹魚,除了在香港人的飯桌上常見,更與香港的發展有着密切關係。位於西營盤的梅芳街,曾是香港的鹹魚集散地,每天車水馬龍。惜隨年月發展,今日的梅芳街只剩下寥寥數檔鹹魚檔。本書從鹹魚製作方法、行業和商會歷史等不同角度切入,讓大眾深入了解鹹魚業,為這夕陽行業留下記錄,盼讀者反思社區發展和保育的關係,以及社區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上世紀三十年代,西貢區已有潮州人聚居的紀錄。二次大戰後,大批潮籍人士南遷來港,在西貢落地生根。他們雖然遠離家鄉故地,但仍然心繫家鄉情懷,在傳承舊傳統同時,亦為適應居住地而融入新環境、新風俗,逐漸形成具有西貢潮人特色的風俗文化。是次網上直播邀得推廣潮汕文化和節慶習俗多年的胡炎松先生,為我們分享西貢潮州人文化。
沙頭角十約中的「南鹿社」,由鹿頸、南涌、雞谷樹下、鹹坑尾、七木橋等村落組成。隨時日發展,不少村民已遷走,當中部份村落更已成為廢村。講者從古籍文獻和官方檔案中,綜合自1930年代開始的報章和1980年代的口述歷史,重塑南鹿社昔日的面貌。
Read More...
CACHe的「深井社區導賞訓練計劃2020-2021」,訓練了一班志同道合的社區人士成為文化導賞員。新晉導賞員經過實習與考核後,現帶領公眾,暢遊深井,一同訪尋深井除了燒鵝之外的社區故事。
Read More...
薄扶林村文化地境保育小組於過去幾年間,在村內收集了不少歷史文物及口述歷史檔案。是次團隊會分享他們的文獻管理經驗,解構如何整理社區檔案。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於2020-21學年及2021-22上學期主辦「非遺進校園」節目系列,透過多元化教育活動,加深學生對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認識和興趣。非遺涵蓋日常生活的各種文化傳統,當中包括語言、音樂舞蹈,以至民間知識、節慶習俗和手工藝等。「非遺廚房」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統籌,藉着味覺讓學生體驗非遺。
Read More...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於2020-21學年及2021-22上學期主辦「非遺進校園」節目系列,透過多元化教育活動,加深學生對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認識和興趣。非遺涵蓋日常生活的各種文化傳統,當中包括語言、音樂舞蹈,以至民間知識、節慶習俗和手工藝等。「齊繪非遺牆」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統籌,藉着視覺藝術讓學生體驗非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