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上,我們往往會從攻政治、經濟、社會等角度研究一個城市的發展,卻反而忽略了最基本的一環──工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從平整陡坡、興築道路、公園、政府大樓、警署、監獄、屠房、水塘、避風塘、學校、醫院、教堂、房屋,以至鐵路、機場,都是工程的一種,與社會經濟民生息息相關……每一項工程的動工與完竣都是城市發展的里程碑。」──丁新豹博士,《香港工程考II (序)》
誠然,香港百多年來大小工程多如繁星,當中可堪研究玩味之處當然極豐富。可惜針對工程的專著不多,想深入求證、認真解讀,卻又需要工程相關的專業知識、歷史分析的技巧與觸角,加上翻查浩瀚資料與文件的耐性與決心,方能將艱澀難懂的專業文件或枯燥乏味的公務書信還原成一個又一個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馬冠堯先生擔任專業結構工程師多年,退休後又報讀了中國歷史的碩士課程,結合自身的工程學背景與歷史研究方式,先後寫出《香港工程考》系列、《車水馬龍:香港戰前陸上交通》等著作,有如歷史偵探一般,查探出工程的前世今生。馬冠堯先生將為CACHe 主持兩講「古蹟私塾」,深入探究兩個極為貼身,卻又甚少著墨的工程故事。
第一講 ── 戰前香港私營電話:科技、專營權、本地化和長途電話
古代遠距離傳遞訊息方法有火訊、傳聲筒、符號、箭信、快馬送信、飛鴿傳書和郵遞。十九世紀人類發明了電學,利用電流經過電線,向遠方發出長和短的訊息,是為早期的電報。不久,人類將電學和聲學合併研究,將聲音轉變為電流,通過電線,傳到遠距離的接收器,再將電流轉回聲波,這就誕生了電話。電話不但解決了符號或文字帶來的誤會,更可即時回應,世界便好像沒有了距離。今天的電話有人說是電腦、相機、錄音機、電子貨幣、遊戲機、電視、最貼切還是個人生活記錄冊,漸漸失去其過去的特色。講者會探討電話如何傳入香港,其科技的演變,政府發專營權的風波,本地化的路程和自撥及長途電話的誕生。
第二講 ── 香港水荒下的新出路:百年善用海水的故事
香港百多年來一直受水少人多的困擾,水塘越建越多越大,都未能生效。香港四面環海,海水用之不盡,為何「蜑家雞見水」?其實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政府已利用海水冲渠、洗街和救火。20世紀初更開始研究海水化淡和海水冲廁。到30年代已利用海水冷卻空氣調節機,今天仍沿用。50年代,開始落實海水冲廁計劃。60年代發生嚴重水荒,要推行新的海水救火措施。70年代建成的樂安排海水化淡廠,其實是經過50多年的研究,從核電和两電合作等選擇的結果。講者會利用政府檔案和舊報章,講述當中不少鮮為人知的故事。
日期:2018年3月8日及15日 (四)
時間:19:30 – 21:30
地點: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西營盤西邊街36A後座)
講者:馬冠堯工程師 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席副教授,《香港工程考》系列作者
名額:25人
費用:HKD 400
/ 報名辦法
1. 公眾人士網上報名http://www.cache.org.hk/signguestbooka.php。
2. 教育團體報名請致電22910238 查詢。
*這系列最新活動網上報名將於2018年2月15日(星期四)下午1時開始。如活動名額已滿,該活動報名將會暫停。另外,成功報名的參加者將收到電郵作實及活動繳費安排。
/ 關於我們
CACHe於2005年成立,一直積極舉辦古蹟保育活動。我們將繼續秉承宗旨,推廣香港歷史文化,建立知識交流平台,鼓勵大眾參與社區文化遺產保育,建立社區身份認同。
/ 查詢方法
電話: 2291 0238
網頁: www.cache.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