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手雕麻雀口述歷史工作坊(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活動回顧,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打麻雀,可說是港人最喜愛的玩意之一,有研究指出打麻雀可助減慢老年癡呆症惡化。然而,麻雀上的圖案和文字,卻是麻雀雕刻師傅的精心傑作。是次口述歷史活動,我們邀請到具40多年麻雀雕刻經驗的何秀湄女士,為大家細說麻雀的故事並作示範。參加者除了可了解這個日漸式微的民間工藝之餘,更可獲增一隻由何女士雕刻的麻雀。

Read More...

 

楊桃燈籠紮作工作坊(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滿額]
活動回顧,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紮作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為各式節慶祭祀活動製作出紛陳多樣的工藝品。中秋時分,紮作燈籠更曾是大人小孩最愛的節慶玩意,彷如地上的月光般繽紛悅目,其多款經典造型更蘊藏著紮作師傅的濃厚心思和純熟技藝。 

時值中秋前夕,CACHe邀請擁有二十多年紮作經驗的蔡達耀師傅合作教授紮作楊桃燈籠,讓參加者親身體驗由「紮骨」(把竹篾紮成骨架)、「捫紙」(在骨架上貼紙)至以飾物點綴等整個製作步驟,在製作過程中了解紮作在社會的演化,並將獨一無二的作品帶回家,團圓迎月!

Read More...

 

羅衣祺縫工作坊(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滿額]
活動回顧,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早期的婦女要擔起全家服裝設計與製作的重任,一件衣服經過縫縫補補,穿上二十年亦是等閒。當中的手藝不單凸顯了傳統生活小智慧,而在衣服的每一個細節,更「記載」了中國的服裝史。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一直以來跟祺袍師傅合作無間,定期推出褀袍工作坊,讓公眾了解袍服的歷史演變之如,更會讓參加者在祺袍師傅的指導下,親自縫製一件「五幅裁」。

 

早期的婦女要擔起全家服裝設計與製作的重任,一件衣服經過縫縫補補,穿上二十年亦是等閒。當中的手藝不單凸顯了傳統生活小智慧,而在衣服的每一個細節,更「記載」了中國的服裝史。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一直以來跟祺袍師傅合作無間,定期推出褀袍工作坊,讓公眾了解袍服的歷史演變之如,更會讓參加者在祺袍師傅的指導下,親自縫製一件「五幅裁」。

Read More...

 

學有所承:傳統工藝師生作品展
專題展覽, 活動回顧

時代沒有淘汰民間工藝,只是我們選擇放棄而已。

從前,讀書不成,單靠一門手藝也能養家糊口。時移世易,經濟轉型,事事講求速度的年代,手作工藝變得不合時宜。目送老舖結業,工匠老去,手藝失傳,幸好還有工藝師傅努力地傳承民間工藝。

黃成就先生出身鐵匠世家,打鐵業式微,中途轉職,退休後決定重新投入飄色創作,贏得「飄色王」美譽。靳青青女士熱愛研究中國傳統服飾,四出尋訪名師,拜師學藝,終成為新一代的「祺」袍師傅。蔡達耀先生成功轉型,工作非常忙碌,仍不放過任何機會展露其紮作本領。

本中心榮獲優質教育基金資助學校教育計劃《話當年‧『識』今天:香港華人生活變遷》(2012-14),從不同角度重構香港華人生活面貌,喚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興趣。我們伙同三位工藝師傅走訪多間中學,各自傳授獨門絕藝,拜師學藝不再局限在橫巷老店,校園也可以成為工藝傳承的文化場所。

是時候,我們重拾慢工細作的時光。

Read More...

 

農曆七月SPECIAL
文化古蹟導賞團, 活動回顧

農曆七月,是民間風俗中的「鬼月」。相傳陰司地府於七月初一「開鬼門」,讓孤魂野鬼重返陽間享受奉祀,至七月十四「鬼節」,靈異氣氛攀升到頂點,直到七月三十日才「關鬼門」。於是農曆七月禁忌特多、諸事不宜,各種恐怖故事不脛而走,都市傳說越傳越奇…CACHe將會於農曆七月舉辦一系列活動,介紹不同的民間風俗、審視都市傳說、細說生死殯葬的儀式。

 

/ 社區文化遺產導賞團

舊稱下環的灣仔,是香港維多利亞城的一部份,亦是日治三年零八個月中華人死亡的重災區。在漫長的歷史中,各種都市傳說﹑靈異故事不斷流傳,而這些傳說往往離不開古舊建築。現今這些歷史建築大多面目全非,或已荒廢、或已「活化」再用、或已拆卸重建。是次導賞團將會與大家夜遊灣仔,尋找「鬼故」中的舊建築與遺址,從傳說中摸索舊城的痕跡,在故事裡見證城市變遷。

Read More...

 

古蹟彈起 – 立體書工作坊(8月) [滿額]
活動回顧,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混雜的建築風格構成香港獨特的城市面貌,每座建築物都記錄了一段歷史、一種思潮。這座現代化大都會之中,仍然可見唐樓、公屋、老舖、公共建設以至古蹟建築默站於大街小巷,訴說著香港的故事。CACHe聯同《香港彈起》系列作者劉斯傑先生舉辦《古蹟彈起 – 立體書工作坊》,帶大家跳出傳統平面書本的框架,製作屬於自己的立體書,以紙料加上巧手,記錄香港城市面貌,將舊區老街立體呈現在書本裡,讓古蹟躍然紙上。

Read More...

 

潮人盂蘭勝會講座 (地點更改)
專題講座, 活動回顧

踏入農曆七月,大家可在各區看到不同組織舉辦盂蘭勝會,雖然舉辦的背景各有不同,但背後意義卻基本上一致。是次講座講者將會闡述潮人盂蘭勝會的歷史文化意義及解釋勝會中每個祭祀儀式、各個棚(大士、天地父母、戲棚)的功能。另外,適逢今年為第60屆西貢區潮僑街坊盂蘭勝會,講者更會講述這60年來西貢區潮僑街坊盂蘭勝會的變遷及盂蘭會如何迎接60周年這個大日子。

Read More...

 

活字寶手作坊 [滿額]
活動回顧,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中上環尤其蘇豪區一帶,未成休閒茶座、餐飲熱點前,曾經是印刷業的重鎮。家庭式經營的印刷廠、紙品公司、信封和油墨的專門店舖,遍佈中上環,包括士丹頓街、依利近街、卑利街、鴨巴甸街、嘉咸街、中和里、必列啫士街、華賢坊西與歌賦街。現時,在酒吧與精緻食肆之間、或是等待重建的巷里裏,仍有一些經營了數十年的印刷業商舖。

Read More...

 

風雨同路半世紀 – 西營盤道堂與社區歷史講座 [滿額]
專題講座, 活動回顧

道堂,是供奉道教神靈的場所,亦與社區發展有緊密的聯繫。1920至1960年代間,西區先後建立了四所道堂,它們投入社會,關心眾生。其中1925年成立的香港道德會,開辦義學及印善書廣教化;1944年香港雲泉分館創立時值淪陷,施粥賑饑,光復後仍派飯施衣、贈診送藥。1962年紫靖閣成立,1969設中醫部、西醫診療所,贈醫助藥以利貧病。1963年六合聖室創壇伊始,香港大旱,設壇祈雨。壇堂道侶,除了修真,還博施濟眾,可說與西區同步成長,風雨同路半世紀。是次講座與華南歷史學會合辦,邀請到游子安博士為大家講述道堂與西營盤之關係及發展歷史。

Read More...

 

此時此刻‧「情」現社區相片創作比賽
學校教育活動, 活動回顧

我們的城市急速發展,城市面貌不斷改變,社區考察是學生了解社會狀況的好方法。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 最新推出的「香港華人生活軌跡漫步APP」(Android)是一個互動學習的智能手機程式,聚焦今昔華人生活,提供四條導賞路線,介紹中上環、深水埗、深井以及坪洲的人文地景。每條路線均有不同的學習主題,預設6至8個景點,配有相關圖片與介紹,並附扼要的歷史背景資料、交通安排、注意事項等。教師、家長及學生都可運用這些資料,自行組織相關活動。程式亦設有思考問題與小遊戲,提升學習效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