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鄉村學校, 從20年代開始從私塾形式逐漸褪變至近代的學校教育, 其間學制與課程等轉變都是有趣的課題, 是次講座會從鄉村教師的口述史訪談和村校的個案故事, 分享村校的教與學, 展示鄉村教育的特色。
Read More...
香港的鄉村學校, 從20年代開始從私塾形式逐漸褪變至近代的學校教育, 其間學制與課程等轉變都是有趣的課題, 是次講座會從鄉村教師的口述史訪談和村校的個案故事, 分享村校的教與學, 展示鄉村教育的特色。
Read More...
筲箕灣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但其傳統漁村節慶活動頻繁不斷,原因何在?藉着今次活動,我們會考察位於筲箕灣多座具有歷史價值的廟宇,一起探索這些廟宇建成背後的政治及經濟因素,了解筲箕灣頻繁的傳統節日背後的源動力,讓我們更全面及立體地認識21世紀的筲箕灣。
Read More...
香港西九龍文化區的發展令到香港人對於博物館建築的興趣大增。不為人知的是,博物館建築設計其實是基於某種意識形態。講者李浩然博士將會為大家逐一解讀經歷過六個世代的博物館建築設計,令大家了解到設計背後在不同時代所表現的文化、社會和政治意識形態。
Read More...
九龍灣自1910年代開始不斷填海以來,位於維港東南邊角的鯉魚門,是唯一還擁有未曾受破壞的原始海岸線的地區。這城中村仍充滿自然美景,值得訪行。鯉魚門今天以海鮮美食馳名,很多遊客,甚至是歷史學家,錯誤地把她視為一條舊漁村。如果不是漁村,她最早有的是甚麼工業?英國於1898年奪取新界後,為甚麼會有皇室成員訪村?在1950年至1953年期間,當時的霍英東先生為甚麼會常常在村中出現? 為甚麼在1946年及1960年期間整條鄉村會成為販毒天堂? 為甚麼在1960年代這鄉村會成為中國逃港難民的中轉站?這個由CACHe與海濱文化導賞會舉辦的導賞團也許能為你找到答案。
Read More...
褀袍的華美俏麗及精巧量裁呈現了東方美。其設計蘊含含蓄端莊或雍容華貴的風韻。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一直以來跟褀袍師傅合作無間推廣中國傳統服飾,CACHe將舉行「羅衣褀縫工作坊」讓公眾了解袍服的歷史演變,仔細欣賞褀袍工藝。更會特別介紹褀袍的祖型「五幅裁」,並在祺袍師傅的工作室親自縫製一件迷你版「五幅裁」,以及透過紙樣了解中國袍服獨特的拉襟設計。
Read More...
平安包是太平清醮中作祭祀和施孤的包子。太平清醮後,大會會在北帝廟外廣場向居民派發平安包,寓意祝福居民「平安健康」。是次工作坊我們邀請到長洲著名餅店郭錦記的店東郭錦全先生現場指導參加者製作平安包,為平安包蓋上「平安」字樣,把祝福帶回家。
Read More...
許多人以為長洲太平清醮就等於飄色巡遊和搶包山,但其實這只是整個打醮程序中的兩個環節。傳媒報道着重於熱鬧的活動,原本的宗教意義被忽略。講者將介紹此節慶所涉及的族群色彩、傳統信仰和祭祀儀式,並探討近年所出現的變化,讓大家從多方面了解長洲太平清醮。
Read More...
九龍城是潮州人聚居地,至今該區保留了很多潮州傳統節慶活動。每年農曆七月,九龍城潮州人舉辦盂蘭勝會,2011年潮人盂蘭勝會成功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到了農曆十二月,郭汾陽崇德總會舉行盛大祭祖典禮,該項祭祀活動已列入香港非遺清單。是次考察,CACHe會帶大家潮拜九龍城潮人勝地,親身了解多項已列入清單的非遺項目,機會難得,萬勿錯過!
Read More...
[滿額] 香港仔鴨脷洲歷史文化導賞團 (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文化古蹟導賞團, 文化歷史導賞員訓練課程, 活動回顧
自開埠起,香港仔逐漸從一條小漁村,發展成為香港最大的漁港;隔水相望的鴨脷洲則有許多船廠、機器廠,為來往大大小小的船隻提供維修保養服務。這片區域曾是許多漁民浮家泛宅、出海謀生歸來後的歇腳補給之所,更有逾百年歷史的「同慶公社」為兩地眾多供奉海神的廟宇籌備各項神誕慶典,敦睦居民情誼。從前,一排排「住家艇」停泊在香港仔與鴨脷洲中間的水域,景象非凡;如今,雖已難覓「住家艇」的身影,但每逢休漁期,仍可見到許多漁船停靠,單拖、雙拖、蝦拖、罟仔……隨著社會發展,漁民上岸,漁業式微,昔日盛況不再,這一片漁港風情也正在慢慢流失。
Read More...
很多人都聽過基圍蝦,但未必知道其名字的由來。其實利用基圍養蝦是一個集結了漁民的經驗及智慧的方法,曾經是新界西北區的一個重要漁業運作。直到現在,該區仍有少量運作中的基圍。
基圍操作技藝於2014年列入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更肯定了其歷史及文化價值。
本講座會深入淺出介紹基圍的傳統運作及其有關的歷史、文化及生態價值。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