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限聚令」等防疫措施,使戲棚文化産生了不少轉變。講者從實地考察個案,講解戲棚如何靈活搭建應付疫情、誕期出現「純粹的」神功戲、醮會改演木偶戲等,以及嘗試總結疫情下的經驗,展望將來。
Read More...
疫情肆虐,「限聚令」等防疫措施,使戲棚文化産生了不少轉變。講者從實地考察個案,講解戲棚如何靈活搭建應付疫情、誕期出現「純粹的」神功戲、醮會改演木偶戲等,以及嘗試總結疫情下的經驗,展望將來。
Read More...
[轉為網上專題講座] – CACHe Up同行者尊享活動:學者帶你重新認識百年水塘(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有逾百年歷史的大潭水塘,除了風光如畫、建築有特色,建造過程中其實還藏着不少有趣故事。大潭篤水塘的主水壩當年被稱爲「亞洲第一壩」,當中包括不少突破的設計。CACHe請來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潘新華博士,揭開當年大潭水塘的建造歷史和人物故事,分享珍貴歷史資料,更將團隊較早前的展覽之部份精彩內容帶來CACHe,還原當年建造水塘的相關人物生活點滴。
Read More...
華人社會風俗活動,隨社會變遷亦有所改變。新界及市區的社會風俗活動,就是不一樣。香港社會研究者鄺嘉仕,會從各項社會風俗活動的儀式、功能、與社區之關係等方面,淺談他對新界社會風俗活動的觀察。2020年的疫情影響市民生活的同時,又如何影響香港各大小社會風俗活動,及如何反映風俗活動本身的可塑性?
Read More...
沙頭角十約中的「南鹿社」,由鹿頸、南涌、雞谷樹下、鹹坑尾、七木橋等村落組成。隨時日發展,不少村民已遷走,當中部份村落更已成為廢村。講者從古籍文獻和官方檔案中,綜合自1930年代開始的報章和1980年代的口述歷史,重塑南鹿社昔日的面貌。
Read More...
薄扶林村文化地境保育小組於過去幾年間,在村內收集了不少歷史文物及口述歷史檔案。是次團隊會分享他們的文獻管理經驗,解構如何整理社區檔案。
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的研究團隊,過去數年間收集及研究了不少橫瀾島的文獻,訪問了部份曾在島上工作的人士或他們的後代,包括有份設計橫瀾燈塔的工程師,以及接收燈塔的香港首席燈塔管理員之第四代家屬。是次講座邀得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潘新華博士,嘗試為大家重組橫瀾島上所發生過的重要歷史事件和影響。
是次講座透過屏山鄧氏宗祠、覲廷書室、上水廖萬石堂等祠堂古蹟,配合族譜、碑刻、帖式等文獻以呈現新界宗族於明清時期投身科名的情況,從而瞭解其時宗族的發展。
每所學校都有校歌,那些在都市發展歷史中被湮沒的村校,亦不例外。村校是承載着當區居民「共同回憶」的文化場所。是次講座邀請到香村創辦人史嘉茵,分享過去數年蒐集到的鄉村學校校歌,破解校歌中的音樂和用典,為我們打開戰後鄉村生活的鑰匙。
香港的鄉村學校,由二十年代開始從私塾形式逐漸脫變至近代的學校教育,期間學制與課程等都歷經重大轉變。村校盛載鄉村獨有的記憶、歷史、感情,是認識鄉村文化的重要一環。是次講座會以鄉村學校個案為例子,由口述歷史訪談和個案故事切入,分享村校的教與學,展示鄉村教育的特色。
Read More...
走進香港歷史悠久的鄉村,我們不難找到祠堂、書室、廟宇等中式建築物。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些傳統建築的屋脊、橫樑、斗拱等,會發現不少吉祥圖案和裝飾。這些吉祥裝飾圖案不但反映中式傳統建築特色,更展示出古人對幸福生活的期許,有着不同文化象徵。是次講座以香港不同中式建築物為例,介紹各種吉祥圖案的含意和文化意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