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期間,英國曾否「放棄」香港?中、美、英三國當時如何利用香港這個戰略重地?英國政府如何以非軍事方法保住香港,以至當時的香港防衛計劃究竟為何?由戰前到戰後,香港是否有延續性的防衛策略?著有《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和《老兵不死:香港華籍英兵》的鄺智文博士,將在講座中探討英國在1946年至1970年冷戰初期對香港的防衛政策及計劃,以至中、美兩國針對香港的政治策略,及當中與英國的角力及互動。此外,講座亦會討論香港華籍英兵在此時期對香港防衛的貢獻,其中包括六七暴動等重要事件。
Read More...
「香港二十世紀的建築文物與飛機、輪船、鹹蛋超人、新力牌原子粒收音機與蘋果iPhone到底有什麼關係?」
很多時候,當人們談及建築文物,總會問:「這建築物是屬於什麼風格?」其實,這問題源於古典主義建築的研究,自文藝復興開始,古典主義建築發展五花八門,所以必須以美學風格區分。然而,由二十世紀開始,建築潮流由古典轉向「摩登」和「現代」,而二十世紀的建築設計追求統一,強調功能,迴避風格。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和了解二十世紀的建築文物呢?建築設計師出身的講者李浩然,博士畢業後投身學術界,專研建築文物的由來,他會在此講座中為大家詳細解答。
Read More...
大坑舞火龍始於一八八零年,至今已有超過130年歷史。相傳在一次風災後,大坑村村內出現一條大蟒蛇,被村民擊斃,豈料翌日蛇屍不翼而飛,大坑村更隨即爆發瘟疫,奪去多人性命,村民惶恐終日。此時有村中父老獲菩薩報夢指點,只要用草扎成草龍,再插滿香枝,於中秋佳節晚上在村內舉而舞之,繞村遊行,同時燃放炮竹,便可驅除瘟疫。村民依此而辦,瘟疫果然消失。自此,村民便於每年中秋迎月﹑賞月和追月三天,即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和十六晚上舞動火龍。在急速發展的都市環境中,舞火龍習俗維持至今,它不但展現出民間風俗文化,更體現出傳統習俗不朽的生命力。
CACHe邀請到大坑舞火龍總指揮陳德輝先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之一)為大家講解大坑舞火龍的歷史與分享多年籌辦經過。
Read More...
香港潮籍社羣一向保持著自有的傳統方言和習俗,衹有在盂蘭勝會或舊區潮州館子才有機會一窺當中的潮人文化。其實遠在廣東省東端古潮州府九邑一帶的村鎮仍保存著祖傳的禮祀和工藝,當中亦不乏燦爛奪目的潮州風格建築裝飾。當地廟宇和祠堂的木架上繪著彩色的八卦、古字、瑞獸和卷草等圖紋,隱隱訴說著潮民的信念和歷史。
Read More...
踏入農曆七月,大家可在各區看到不同組織舉辦盂蘭勝會,雖然舉辦的背景各有不同,但背後意義卻基本上一致。是次講座講者將會闡述潮人盂蘭勝會的歷史文化意義及解釋勝會中每個祭祀儀式、各個棚(大士、天地父母、戲棚)的功能。另外,適逢今年為第60屆西貢區潮僑街坊盂蘭勝會,講者更會講述這60年來西貢區潮僑街坊盂蘭勝會的變遷及盂蘭會如何迎接60周年這個大日子。
Read More...
道堂,是供奉道教神靈的場所,亦與社區發展有緊密的聯繫。1920至1960年代間,西區先後建立了四所道堂,它們投入社會,關心眾生。其中1925年成立的香港道德會,開辦義學及印善書廣教化;1944年香港雲泉分館創立時值淪陷,施粥賑饑,光復後仍派飯施衣、贈診送藥。1962年紫靖閣成立,1969設中醫部、西醫診療所,贈醫助藥以利貧病。1963年六合聖室創壇伊始,香港大旱,設壇祈雨。壇堂道侶,除了修真,還博施濟眾,可說與西區同步成長,風雨同路半世紀。是次講座與華南歷史學會合辦,邀請到游子安博士為大家講述道堂與西營盤之關係及發展歷史。
Read More...
夏日炎炎,要數最受歡迎的消暑活動,游泳一定榜上有名。現代游泳概念由英國引入殖民地香港,香港華人自此對游泳有著無比的熱愛。然而,昔日游泳不單只是一種康體活動。二次大戰前,游泳竟與救國活動有關?參加渡海泳又有何深意?女泳手的出現如何改變了傳統華人社會的兩性關係、以至塑造出大眾對女性身體的看法?與此同時,海浴場(海邊游泳棚)一個接一個建成,當中淺水灣更曾發生上流人士與平民大眾間的「海浴場保衛戰」,最終誰勝誰負?又有甚麼意味?此講座所講的是香江的游泳發展,同時亦是香港政治﹑社會和經濟變遷的側寫。
Read More...
潮人盂蘭勝會神壇前的祭品多不勝數,如糖塔、齋五牲、包點及不同紙札品等使人眼花撩亂,是次工作坊講者將會為大家解說祭品的擺法和意義、潮式糕餅的製作及潮籍人士的祭祀習俗等。
Read More...
街道的命名,內有乾坤,與該城市的政治社會文化息息相關。以香港為例,自開埠後,隨著城市面積的不斷擴大,,道路開闢與日俱增,街道命名的方法,不同時代有不同準則。本講座以中環、上環、西營盤、灣仔、銅鑼灣、深水埗、九龍塘各區街道名稱作一分析,探索其命名與該區開發時香港的政治、社會、經濟的關係。丁新豹博士還會與聽眾分享本港街道翻譯的有趣例子,說明當時本地的翻譯水平。
Read More...
天后是香港民間信仰中最普及的神靈之一,天后廟分佈港九各區,最少有106間,天后誕更是香港群誕之首,信眾賀誕千姿百態,內容豐富──了解天后信仰對認識香港民俗有雙得益彰之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