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 -社區文化遺產保育計劃由去年四月至今已進行了一年多,當中舉辦了十二場關於香港社區文化遺產的講座,由不同專家講解,相當精彩。我們現將十二場講座記錄合輯如下,點擊即可重溫,望大家欣賞及繼續支持計劃,謝謝!
Read More...
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 -社區文化遺產保育計劃由去年四月至今已進行了一年多,當中舉辦了十二場關於香港社區文化遺產的講座,由不同專家講解,相當精彩。我們現將十二場講座記錄合輯如下,點擊即可重溫,望大家欣賞及繼續支持計劃,謝謝!
Read More...
CACHe 十週年 十作者:「工廈裡的人」觀塘x工廈社區導賞(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滿額] 專題講座,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 十年回望 拾步而上:CACHe十週年系列活動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成立於2005 年,一直致力於文化保育的教育與推廣,同時希望凝聚力量,成為交流知識與意見的平台。走過十年保育路,正好回顧經驗,展望將來。我們特意請來十位關注本地文化、歷史、風俗及城市面貌的作者,就著書中所述,每月舉辦導賞團、座談會、考察等活動,廣邀同路人,在閱讀以外,與作者互動交流:或同遊現場實地考察、或圍桌而坐暢所欲言。保育路上,深化討論,交換知識,共同探索方向,壯大文化保育力量,冀望一石激起千重浪,為保育運動寫下新一頁。
香港的二戰以後的經濟神話,製造業居功至偉。觀塘、新蒲崗、土瓜灣、荃灣、葵涌、深水埗,各區的工廠大廈如雨後春筍。到了1976年,已有超過四成的香港人口從事製造業,龐大的生製線養活了幾代香港人。及至八十年代末,廠家開始北移、香港經濟開始轉型,一座座工業大廈的仿佛完成了歷史使命。期後於九十年代末,工廈的空間大、租金相對低廉,空置的單位吸引藝術家與創作人進駐,為工廈帶來新的可能性,是實實在在的活化工廈。
CACHe 十週年 十作者:屯門歷史發展講座 + 導賞(2015年5月16 星期六)- [滿額] 專題講座,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成立於2005 年,一直致力於文化保育的教育與推廣,同時希望凝聚力量,成為交流知識與意見的平台。走過十年保育路,正好回顧經驗,展望將來。我們特意請來十位關注本地文化、歷史、風俗及城市面貌的作者,就著書中所述,每月舉辦導賞團、座談會、考察等活動,廣邀同路人,在閱讀以外,與作者互動交流:或同遊現場實地考察、或圍桌而坐暢所欲言。保育路上,深化討論,交換知識,共同探索方向,壯大文化保育力量,冀望一石激起千重浪,為保育運動寫下新一頁。
屯門是香港地域第一處出現於中國古代官方史籍的地方。經過移山填海,今日屯門已經發展成廣廈千萬的新市鎮。這新市鎮的背後其實蘊藏十分豐富的歷史,值得細心探索。
Read More...
相傳在百多年前,大澳出現瘟疫,漁民用龍舟拖著載有從各廟宇接來的神像的小艇巡遊水道,驅除瘟疫。這傳統則維持至今,每年端午節,大澳的扒艇行、鮮魚行與合心堂三個漁業行會都舉行「龍舟遊涌」活動。是次講座,講者不但介紹大澳遊涌與漁業發展之關係,亦會講解大澳端午龍舟遊涌申遺前後的點滴。
許多人以為長洲太平清醮就等於飄色巡遊和搶包山,但其實這只是整個打醮程序中的兩個環節。傳媒報道着重於熱鬧的活動,原本的宗教意義被忽略。講者將介紹此節慶所涉及的族群色彩、傳統信仰和祭祀儀式,並探討近年所出現的變化,讓大家從多方面了解長洲太平清醮。
Read More...
十週年 十作者:西貢歷史與風物講座+導賞(2015年4月25日 星期六) – [滿額] 專題講座,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十年回望 拾步而上:CACHe十週年系列活動 /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成立於2005 年,一直致力於文化保育的教育與推廣,同時希望凝聚力量,成為交流知識與意見的平台。走過十年保育路,正好回顧經驗,展望將來。我們特意請來十位關注本地文化、歷史、風俗及城市面貌的作者,就著書中所述,每月舉辦導賞團、座談會、考察等活動,廣邀同路人,在閱讀以外,與作者互動交流:或同遊現場實地考察、或圍桌而坐暢所欲言。保育路上,深化討論,交換知識,共同探索方向,壯大文化保育力量,冀望一石激起千重浪,為保育運動寫下新一頁。
西貢半島位於香港的東部沿海,幾乎全是山嶺,適合耕種的河谷平地有限,沒有強宗大族,主要是清中葉遷入的客家族群,形成相當分散的細小村落。英殖民時期,位於牛尾海旁的西貢墟,對外交通受清水灣半島阻隔,海路不及坑口墟方便;陸路又不及牛池灣墟的規模。在各種不利的條件下,過去百年來的西貢墟,是如何發展起來,怎樣形成其特有個性的?講者希望讓各參加者對以上問題有進一步的了解。
Read More...
本演講以新界鄉村一種特別的宴會食物——盆菜作為例子,論述食物與身份認同之間的關係。探討盆菜如何被銘記、普及化、和重新創造;分析其不同的變化或形式如何記載著香港人的集體記憶。
Read More...
十週年 十作者:衙前圍村歷史講座+導賞(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滿額] 專題講座,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十年回望 拾步而上:CACHe十週年系列活動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成立於2005 年,一直致力於文化保育的教育與推廣,同時希望凝聚力量,成為交流知識與意見的平台。走過十年保育路,正好回顧經驗,展望將來。我們特意請來十位關注本地文化、歷史、風俗及城市面貌的作者,就著書中所述,每月舉辦導賞團、座談會、考察等活動,廣邀同路人,在閱讀以外,與作者互動交流:或同遊現場實地考察、或圍桌而坐暢所欲言。保育路上,深化討論,交換知識,共同探索方向,壯大文化保育力量,冀望一石激起千重浪,為保育運動寫下新一頁。
黃大仙祠是一個無人不知的宗教場所,參觀黃大仙祠,可以了解黃大仙文化對本港民間風俗的影響,欣賞祠內的中式建築。旁邊的竹園鄉亦是城中特例,導賞團會探究1937年「新九龍」條例對當地原居民權益的影響,以及1957年拆卸竹園鄉後變化;及後返回黃大仙文化公園,參觀當年供應衙前圍一帶村落水源的古井,找尋當年村落的痕跡。最後前往當今香港獨一仍存之古村 – 衙前圍。衙前圍村位於九龍城東頭村之南,舊九龍城寨東門外。歷史變遷,衙前圍經歷多次重修及改建,雖然舊貌已變,但圍內仍有不少細節見證香港歷史。如今,九龍地區經已發展為一現代都市,而圍村將在不久後拆卸,「衙前圍村」將成為一個歷史名詞。冀望大家能把握機會,一睹石屎森林中的古村,細讀香港歷史。
Read More...
道堂是供奉道教神靈的場所,亦與社區發展有緊密的聯繫。1920至1960年代間,西區先後建立了福慶堂、雲泉仙館等四所道堂,它們投入社會,關心眾生。
1962年紫靖閣於西營盤成立,1969設中醫部、西醫診療所,贈醫助藥以利貧病。1963年六合聖室創壇伊始,適逢香港大旱,遂設壇祈雨。壇堂道侶,除了修真,還博施濟眾,可說與西區同步成長,風雨同路半世紀。是次文化導賞活動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與華南歷史學會合辦,邀請到游子安博士,帶領參加者考察西營盤道堂,講述道堂與西營盤發展之關係,更可親身一睹扶乩的過程。
Read More...
足球運動曾在香港風靡一時,五十年代更有「亞洲足球王國」的美譽。綠茵場上,個別馳騁沙場的足球員,曾代表所屬的球隊南征北討,立下汗馬功勞。眾球星的風采至今在資深球迷心中仍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眾球星怎樣成長的?那些年,華人班主和球員在球季結束後,組隊以「華聯」等名義出訪東南亞、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海外人士又是如何評價他們?讓我們在課場上探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