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古蹟私塾——中國茶文化入門工作坊(2015年8月)- [滿額]
CACHe古蹟私塾,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茶,開門七件事之一,是家家戶戶常備之物。飲茶之風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逐漸成為中國、日本、韓國等東方國家最流行的飲品之一。自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廣東人漸漸養成上茶樓的習慣。時至今日,許多香港人仍然喜歡「飲茶」,叫一壺茶,幾碟點心,邊吃邊聊,享受好友聚會,家人團聚的時光。熟不知茶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茶葉均有其採摘、烹煮、沖泡的不同技巧。茶不僅是傳統飲品,更是文化載體。人們亦將禮儀、習俗於飲茶之中表現。

Read More...

 

CACHe 十週年 十作者-從日用品讀歷史:香港戰後歷史講座 + 工作坊(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 十年回望 拾步而上:CACHe十週年系列活動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成立於2005 年,一直致力於文化保育的教育與推廣,同時希望凝聚力量,成為交流知識與意見的平台。走過十年保育路,正好回顧經驗,展望將來。我們特意請來十位關注本地文化、歷史、風俗及城市面貌的作者,就著書中所述,每月舉辦導賞團、座談會、考察等活動,廣邀同路人,在閱讀以外,與作者互動交流:或同遊現場實地考察、或圍桌而坐暢所欲言。保育路上,深化討論,交換知識,共同探索方向,壯大文化保育力量,冀望一石激起千重浪,為保育運動寫下新一頁。

戰後香港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還是文化方面,其變化的廣度、深度還是速度,都遠超1841年起香港開埠一百年的歷史。遠至1946年楊慕琦計劃的失敗,近至2012年第四屆行政長官選舉;眾所周知的中英聯合聲明,少為人知的金禧事件。究竟香港哪50件、100件的歷史事件是最重要呢?正如香港史學者高馬可教授(Prof. John Carroll)在《香港史100件大事》的序言中所說︰「沒有任何兩位歷史學家可以得出相同的答案。事實上,即使同一位歷史學家,也不能先後兩次得出相同的答案。」更甚者,在宏觀的「大歷史」以外,要數影響香港市民與史學者自身最重要的事作或潮流,觀點與論述更加百花齊放,這正是現時香港史著作所忽略的研究空隙。

CACHe 於七月邀得蔡思行博士,於百年古蹟內為大家講述戰後香港大大小小的事件。上午先就著作《香港史100件大事 (下)》分享講解,回顧近六十年影響深遠的大事,重塑歷史大圖畫;下午則是互動工作坊,從隨手可後的日用品,解讀當中記載的香港故事。蔡博士會分享一般人可以玩讀香港歷史圖像、文獻、影片等的有趣方法,歡迎帶同家中藏品、兒時玩意,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嘗試從身邊的一事一物,讀出個人專屬的香港史。

Read More...

 

羅衣祺縫四次方(2015年7-8月)- [滿額]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在千百年的歷史中,傳統中國婦女除了要負責日常家務外,更要擔起全家服裝設計與製作的重任,一件衣服經過縫縫補補,穿上二十年亦是等閒。當中的手藝不單凸顯了傳統生活小智慧,而在衣服的每一個細節,更「記載」了中國的服裝史。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一直以來跟「祺袍堂」師傅合作無間,定期推出褀袍工作坊,讓公眾了解袍服的歷史演變,參加者更可在師傅的指導下,親自縫製一件基礎「五幅裁」。

Read More...

 

鐵盒社區針孔攝影及黑房沖曬工作坊(2015年6月13日 星期六)- [滿額]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人類一直以各種方式記錄生活,自十九世紀,相機面世,我們得以從影像中認知未見的、逝去的、千里之外的世界。攝影工具與技術不斷演進,時至今日已經極為普及,數碼化更令拍攝變得極為快捷隨意。其實影像的一切都只是從一個簡單的針孔開始,並且與時間有著密切的關係。

Read More...

 

霓虹燈工業口述歷史工作坊(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滿額]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夜幕低垂,華燈初上,走在50至80年代的香港,繁華街道舉目就是酒樓、錶行、香煙等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廣告招牌。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及條例限制,霓虹燈逐漸被發光二極管(LED)燈箱取代,盛極一時的工業亦有如曾經照耀全城的霓虹燈,悄悄退下舞台;於本港,懂得製作霓虹燈招牌的師傅,已買少見少。

Read More...

 

「大澳龍舟遊涌」工作坊(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滿額]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在每年的端午節,大澳會舉行傳統的「龍舟遊涌」活動。三大漁業行會到楊侯廟、天后廟、關帝廟和洪聖廟請出廟宇的神像,於端午正日用龍舟拖着載有神像的小艇巡遊大澳的水道。大澳的龍舟遊涌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年遊涌活動舉行的日期為6月19日至6月20日,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於六月初主辦<扒龍舟 遊大澳>,讓大眾在端午節前有機會登上大澳的龍舟,在龍舟好手的指導下了解扒龍舟的技巧和禁忌,手握船槳,一嘗在水道暢遊的滋味。

Read More...

 

粵曲基礎班 (2015 年 6月至 7月)- [滿額]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粵劇是中國戲曲的一種,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帶盛行,是本港唯一一項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表演藝術。此活動深受市民歡迎,它所獨有的地方特色及其文化藝術價值受到廣泛關注和充分肯定。

 

本課程由粵劇名伶陳慧思小姐示範及解說,並加有樂師拍和,專業教授粵曲基本知識(平喉及子喉)。此課程讓學員透過學習粵曲,從中吸收粵曲理論、歌唱呼吸方法、行腔、拍子、叮板、工尺譜等。

Read More...

 

長洲太平清醮平安包工作坊 (2015年5月2日 星期六) – [滿額]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平安包是太平清醮中作祭祀和施孤的包子。太平清醮後,大會會在北帝廟外廣場向居民派發平安包,寓意祝福居民「平安健康」。是次工作坊我們邀請到長洲著名餅店郭錦記的店東郭錦全先生現場指導參加者製作平安包,為平安包蓋上「平安」字樣,把祝福帶回家。

Read More...

 

社區針孔攝影工作坊(2015年3月)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如何將瞬間定格,化成永恆?如何將美景留住,傳得更廣?人類一直以各種方式紀錄生活,自十九世紀,相機面世,我們得以從影像認知未見的、逝去的、千里之外的世界。攝影工具與技術不斷演進,時至今日已經極為普及,數碼化更進一步令拍攝變得便捷隨意。其實影像的一切都只是從一個簡單的針孔開始,並且與時間有著密切的關係。

Read More...

 

手動活字印刷機工作坊 (2015年 2月28日 星期六)-[滿額]
最新活動, 社區文化遺產工作坊


中上環尤其蘇豪區一帶,未成休閒茶座、餐飲熱點前,曾經是印刷業的重鎮。家庭式經營的印刷廠、紙品公司、信封和油墨的專門店舖,遍佈中上環,包括士丹頓街、依利近街、卑利街、鴨巴甸街、嘉咸街、中和里、必列啫士街、華賢坊西與歌賦街。現時,在酒吧與精緻食肆之間、或是等待重建的巷里裏,仍有一些經營了數十年的印刷業商舖。

CACHe 透過活字寶手作坊,帶領參加者尋找印刷業的足跡,更會走進家庭式經營的印務公司,看看德國名廠活字印刷機的運作過程,聽聽印刷世家和行業發展的故事。還有一盤一盤沉甸甸的鉛製字粒,您可試試在茫茫「字海」中尋找自己的名字,並利用凸字印刷術,製作「活字寶小簿簿」及書簽作紀念品。在導師指導下,更可親自操作無需電力的古董手動印刷機,認識活字印刷的原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