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He首次推出按歷史編寫而成的繪本,適合大人、小孩閱讀,希望透過本書,能讓大家邊讀邊學習,享受歷史時空下小故事的趣味。《在銅鑼灣的一天》以六十年代為背景,帶領大小讀者走進一對小姊弟的日常生活中,透過平淡溫馨的故事,認識這個繁華商業區的歷史及昔日香港的不同面貌。
CACHe首次推出按歷史編寫而成的繪本,適合大人、小孩閱讀,希望透過本書,能讓大家邊讀邊學習,享受歷史時空下小故事的趣味。《在銅鑼灣的一天》以六十年代為背景,帶領大小讀者走進一對小姊弟的日常生活中,透過平淡溫馨的故事,認識這個繁華商業區的歷史及昔日香港的不同面貌。
《拾圍安歌 — 龍躍頭圍村新娘的末代哭嫁聲》社區放映 及 口述歷史工作坊 (2019年9月21 星期六) 尋找社區歷史回憶, 最新活動
舊日圍村,在新娘子出嫁前夕,她們會於娘家屋裏爬梯上閣樓,與陪嫁「阿嬌」(姊妹好友)共聚惜別。分離的傷感,且哭且唱,彼此深知「有梯上閣無梯落」。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偕同熱心參與的村民與後輩,一起積極記錄快將失傳的圍村哭嫁歌,記錄圍村婆婆們的回憶。年長婦女亦可透過哭嫁回憶審視人生經歷、表述自我,從而促進對外聯繫交流。明愛團隊以影像記錄婆婆的心路歷程和世代傳承,成為紀錄片──《拾圍安歌》。
二十世紀初開始,米商們陸續聚集於上環及西營盤一帶經營生意,部份更會組織商會保護行業權益。行業內亦定立共同的守則和傳統以便利各自生意和團結行業內的各商家。是次分享會將由一位食米進口商,為大家講述他所經歷過的米業傳統,和分享店內數十年歷史用品的故事。
Read More...
堅尼地道,開埠至今一直與煩囂沾不上邊的街道,往昔日子,曾被稱為「二馬路」,大宅、學校及教會林立,許多香港顯赫家族人物都曾選址於此建造世家大宅。一位於上世紀6、70年代於堅尼地道祖屋生活的香港歷史研究者 — Sylvia Midgett,將會與大家一漫步堅尼地道,一邊分享此街道的發展史,風貌、名人往事。
蘭香閣、蘭香室、茘園、蛇竇、蓮香、鑽石、大華、皇后、娯樂…….這些都是吳祖南博士童年時熟悉的名字。吳博士在利源東/西街長大,父母和不少親戚都在這裡「搵食」;他在基恩小學念書,蘭桂坊是上學的必經之地…….吳博士會分享當年一些見聞軼事和街坊情懷,讓大家多點認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環生活。
井蓋展 Manhole Covers Exhibition CACHe website English Version, 專題展覽, 尋找社區歷史回憶, 最新活動
「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謂之為井。」都市生活,打井取水似乎遙不可及,但城市人的「必須」,例如燃氣、電力、電訊光纖,一如古人的食水,一切供給其實就井然隱藏於地下,維持著我們舒適的城市生活。低頭一看,在我們每天經過的街道上,各式井蓋(manhole cover,又稱進人井蓋、沙井蓋)就是貫通地上地下之門,從中可以讀到城市發展的歷史痕跡,窺探「香港製造」的工業故事。
Read More...
承蒙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支持,CACHe 得以出版《堅人見誌——堅尼地城社區歷史回憶》,編採團隊多次實地考察,並訪問了近四十位「堅人」,以口述歷史的方式擷取他們最難忘的生活經歷,記錄他們的所見所憶,以回應社區的歷史點滴。書本設計精美,全彩印刷,中英對照,內含豐富歷史圖片,希望讀者能從中認識最貼地的堅尼地城。
Read More...
在送雞迎狗的年廿五,參加者可在古蹟教室內近距離觀賞師傅的技藝,並嘗試於三小時的工作坊內,在師傅的指導下完成一個單字蒃刻石章,帶走獨一無二的雕刻作品。
Read More...
古蹟私塾:唐樓、石渠──早期建築與公共衛生 (2018 年 2月份) CACHe古蹟私塾, 專題講座, 尋找社區歷史回憶,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香港的路邊,仍然存有不少早期唐樓的『遺牆』。我們可以由一些蛛絲馬跡去估計唐樓的年代。同樣在路邊,亦有數處戰前石渠,仍然在腳底之下,繼續為市民服務。
Read More...
專題式口述歷史工作坊01——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 (2018年1月7日 星期日) 尋找社區歷史回憶, 文化古蹟導賞團, 最新活動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X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麒麟是我國傳說中的生物,自古已有「四靈」之說。《禮記・禮運》曰:「麟、鳳、龜、龍,謂之四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