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講座

鄉村支持城市︰戰後新界發展史 (1950年代至1980年代) (2017年7月29日星期六)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跟港島和九龍市區相比,新界地區一向予人較落後的印象,新界人前往市區被謔稱為「出城」,留在新界則為「開荒牛」。然而,戰後的新界實際是市區發展的重要腹地,香港政府、新界居民以至嘉道理家族均有重要角色。講者歷時兩年搜集「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管理的嘉道理家族商業和政府檔案,重新勾劃出戰後新界在社會、房屋、農業、漁業、工商業、旅遊等方面的發展,重現「鄉村支持城市」的歷史面貌。

Read More...

 

達德學院講座 (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達德學院,是在中國內戰的背景下由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合作、在屯門建立的一所大學。學院的教育理想是以自由研究的精神,建立一所新型民主大學。學院羅致了不少知名學者到來任教,例如鄧初民、侯外廬、沈志遠、千家駒、許滌新、黃藥眠、胡繩、鍾敬文、翦伯贊等。學院亦經常邀請名人作專題講座,包括李濟深、何香凝、蔡廷鍇、柳亞子、沈鈞儒、喬冠華、郭沫若、茅盾、夏衍、曹禺、周而復、臧克家、歐陽予倩、黃谷柳等。這所高等院校從1946年10月創立到1949年2月結束,只有短短的兩年零四個月,培養了約一千名學生。這批學生後來在新中國的不同崗位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達德學院是中國當代革命史、香港史、香港教育史以及中國教育史的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Read More...

 

變動的族群關係:認識長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元性 (2017 年4 月29 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長洲島保存了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一年為周期,先有農曆正月元宵的慶燈活動,接着是三月初三的北帝誕、三月十八日的西灣天后誕、四月上旬的太平清醮、五月初二至初六的端午龍舟祭、七月下旬「水陸盂蘭勝會」等。不同的節慶活動,由不同的群體主導;把多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有機的整體,才能展示全面的社區族群關係。然而,過去的研究,多以單項的節慶為對象,進行觀察研究;如以「長洲太平清醮」作為認識長洲島的不同族體關係,未免以徧蓋全。故是次講座,講者希望能對長洲各式各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體的考察,指出其內在的互動關係;展示長洲島上不同族群的分類與轉變的歷史脈絡。

Read More...

 

有仙則名:樵港兩地呂、黄大仙信俗與非遺講座 (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西樵山和獅子山是粵港享有盛名的山峰,兩地之盛名也與兩位神仙分不開。奉祀呂祖之雲泉仙館,位於西樵山白雲洞;黃大仙祠則背枕獅子山,於獅子山下譜寫信仰傳奇。港澳地區呂大仙、黃大仙之香火,其一源頭即來自西樵,此人文名山實是承載呂祖與黃大仙信俗的文化空間。

Read More...

 

《我是街道觀察員──花園街的文化地景》講座 (2017年1月14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花園街作為香港其中一條繁華的小販集中街道,人流每天絡繹不絕,叫賣聲此起彼落,街坊落力拼購「平、靚、正」日常用品。街道生活不論是花園街與否,這些街道景象活生生反映出香港庶民每天的生活寫照,正好説出街道空間充滿生氣和包容性。是次講座誠邀《我是街道觀察員──花園街的文化地景》作者郭斯恆先生來一起探討香港街道空間問題,並以花園街作為案例,深入討論不同排檔設計與空間功能,同時也探討本土街道文化特色與智慧,從中反映小販生活的苦與樂,講座希望讓有興趣的朋友更多參予並關注弱勢社群和街道文化。

Read More...

 

[滿額] 戰前在香港的東洋妓女講座-下集 (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最新活動

1902年的《華字日報》報道,16名日本婦女乘坐運煤炭的貨船偷渡來港,被香港警察拘捕並被法庭判處罰款。類似這樣的報道,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10年代,屢有所聞。香港保良局的博物館內,有一個專櫃展出了明治時期日本政府的嘉許狀,表揚香港保良局保護因為誤入歧途,偷渡來港的日本婦女和協助她們回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