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霓虹工場— — 延續璀璨 星島日報 2015/1/6
傳媒報導

走入霓虹工場 — — 延續璀璨

各地電影或電子遊戲中最常展現的香港街道夜景,總是那片由霓虹燈招牌照耀下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當大家每天依舊把玩手機,在街道上低頭行走時,頭頂上那片獨特城市「燈景」卻因為手藝失傳等各種原因而日漸消失。有團體為了留住這份珍貴的光影傳奇,舉辦由霓虹燈工業老師傅帶領的口述歷史工作坊,在脆弱的玻璃燈管下,尋回成長的感動。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十來歲的穩叔剛從內地來港,加入當年算是新興行業,到霓虹燈廠工作,從沒想過一做就做了接近半個世紀,「當年搵食好艱難,月薪三十元,由早做到晚,從沒有休息日。」聲如洪鐘的穩叔向筆者提到那些年的學師情況,「哪會一入行就教你?無熟人介紹的,頭幾年只當你外人,甚麼都不能碰,每日買煙、打掃,做了好幾年雜工,見你甚有誠意,才讓你跟學。」當年正值香港經濟起飛,穩叔憶述六七暴動後,行業發展更為迅速,酒樓、香煙、收音機、電器、肉食公司開始流行以搶眼方式打造招牌,宣傳店鋪,街道兩邊出現愈來愈多霓虹燈牌,「不夜城」由此而生,構成香港經典的城市風景。

雖然只遲穩叔二十年入行,佳哥已算是行內的年輕師傅,他見證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尾至九十年代初的行業鼎盛之時,形形色色的大小商戶都爭相打造最大、最繽紛、最花巧的霓虹招牌,暗地與隔鄰同行較勁,以醒目的店名裝飾門面,顯示實力,吸引顧客。「那年頭廣告很有威力,招牌做得愈大愈靚,客人就愈有信心消費,商戶老闆亦更有面子。」佳哥笑指,當年招牌生意多得應接不暇,每位師傅都會「揀Job」, 「最好當然是做大型﹑賺錢又簡單的設計,底板全是直管,前面幾隻字管就最易。」

霓虹製作行業大多由熟人介紹入行,圈子很小,最鼎盛時行內師傅亦不過三十人,單看其扭字方法已知出自誰人之手。「立體的鐵箱旁常會見到招牌公司的名字,幫人賣廣告時,自己都要賣廣告。」 此外,為了獲得更多生意,霓虹招牌公司更會法寶盡出,「九七前,霓虹再大再亮,都不會閃動,怕影響交通燈,但為了令招牌更突出,室內的霓虹會偷偷加上閃動效果,但九七後,街外突然多了很多閃動的霓虹,可能內地的都會閃,香港就照跟,『回歸』了。」

由兩位師傅製作的招牌多得難以估算,其中,佳哥最為得意之作是著名的中銀大廈外牆,耀目的光影點綴了獨特的稜角結構,令其在芸芸摩天巨廈中脫穎而出,霓虹居功不少。歲月再輝煌,燈火再耀眼,卻還是有消卻的一天,人人以為LED燈的出現是令霓虹步向息微的原因,卻不知早在九十年代中後期,不少公司因為價廉,開始選擇在內地製作霓虹招牌,行業早已元氣大傷;後來三角轉動的廣告板、帆布射燈、LED、愈出愈薄的平面熒幕等新式科技陸續出現,對霓虹燈發展更是一沉百踩。 「《建築物(小型工程)規例》的制訂,加大了製作招牌的限制,而且現時店租大多只得三年約,不會有小商戶花一大筆錢去製作招牌,現時愈來愈難做了。」

M+去年曾以香港霓虹為主題,製作了首個網上展覽,令大眾重新發掘此門手藝的獨特與價值,為了進一步令大家了解這個快將消隱的行業,「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舉辦「霓虹燈工業口述歷史工作坊」活動,帶領大眾進入霓虹燈工場,親眼觀看霓虹燈的製作過程,與師傅面對面對話,甚至親身嘗試扭製字燈,希望有機會為此行業帶來「承轉」,「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執行總監劉國偉表示:「即使在可見的將來,霓虹燈工業無法重回過去的盛世,但藉着理解﹑尊重與參與,希望能啟發大眾思考如何將這手藝以另一種形式保留下來。」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3,423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