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櫈 連結社區 明報 2015/10/18
傳媒報導

 

一張櫈 連結社區

無論是幾棵樹木、一幢舊建築、街頭巷尾的老店,在人們心靈上、記憶中的存在價值早已無法以金錢衡量,還有它們為社區所帶來的潛在凝聚力,更往往超出我們估計。

正如上期介紹的兩位藝術家作品,Joseph Beuys的植樹行動和艾未未的椅子作品,能為大眾帶來的思考和影響,同樣是錢也買不來的;今期為大家介紹的木櫈,又可以為街坊、使社區帶來什麼計算不來的未知轉變?誰說設計師創作的櫈,只是張賣得很貴的有型潮物?

設計→對話→建立關係

「利民」和「生活」兩個詞語,早已很少在我城聽到,因為「生活」早被無止境的工作和彌留在「唔死得」的掙扎所取代,而「利民」更是從來無法在政府決策或政策中找到的焦點。最近,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下簡稱長春社)卻以「利民生活」作為展覽和一系列活動的名稱,並選址在港島區因港鐵通車而變天的西營盤舉行,參與單位包括都市農夫、灣仔街坊、設計師、藝術家及社區工作者,透過他們的作品和故事,分享對社區生活的想像及實踐經驗,並鼓勵大家着手創造、發掘和保護所住社區內的種種利民生活條件。其中本地設計團隊KaCaMa Design Lab(下簡稱KaCaMa)的參展作品是張外觀平凡的木櫈,其設計目的,卻不是純粹給人們坐下來休息咁簡單,而是希望以設計引發對話、由對話到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繼而帶來社區的凝聚力,究竟一張木櫈是否真的有此能耐?

街坊發揮

為了增加斜路木櫈的內容特色,作品除了加上KaCaMa的名字,更預留位置讓街坊寫上其他東西,例如感想或曾放於哪兒使用等等,讓木櫈融入社區的日常生活。

斜路木櫈2.0

只需在紅酒箱內加裝木方鞏固,再於其中一塊作為櫈腳的夾板上鑽上兩排窿,便能輕鬆地調節櫈之斜度,而且能同時適用於附近不同高度的樓梯級,看Kay 和Match 把本來行色匆匆的梯級變成悠閒的片刻。

斜路木櫈1.0

櫈的前腳只需輕輕一撥或一踢,便可調節不同斜度,但考慮到製作上有些小竅門街坊未必能輕易掌握去自己造,加上放在樓梯上的效果未如理想,所以繼續開發斜路木櫈2.0。

正街「長命斜」 變休憩空間

話說長春社在項目展開前,先為各參與單位提供一個文化導賞遊,讓各人對西營盤的地理環境、民生變遷等有初步了解,引發他們的創作靈感。而當中最令KaCaMa兩位設計師——Kay 和Match 感興趣的,是一條從南至北將山和海連繫起來的斜路——正街,它就像西營盤的中軸般貫穿第一、二、三街及高街,加上兩側的東邊街和西邊街,形成「目」字形街道規劃,加上有正街街市在其中,使正街成為該區街坊必到之處;然而其全港最陡峭道路的身分(最斜有1比4,為全港之冠),令人難以停留歇息之餘,附近也沒有足夠的固定休憩空間。因此,KaCaMa 便設計出一款適合斜路使用的靈活木櫈,希望方便居民閒坐聊天,從而促進社區交流。

大家聊起來 街頭看球賽

「行完個tour之後,了解到喺家西營盤舊有嘅街坊情誼淡咗,附近加租後搬入嚟嘅舖頭,同埋新搬嚟住嘅人,都好少出嚟聚吓,新舊之間無咗交流……之後喺條街做量度同測試嘅時候,開始同旁邊啲舖頭同埋路過嘅街坊陰啲陰啲咁就傾起上嚟,睇到一件嘢可以令本來唔識嘅人建立對話。」從Kay邊說邊笑的神情,可充分感受到她當時和街坊鄰里聊起來時的滿足感。當然,一張木櫈沒可能立時讓西營盤重拾社區情懷,因此以斜路木櫈為出發點的延伸活動,便是下一步的行動:「如果由設計師空降一張強調design feature 嘅櫈落區就無咩意思,所謂利民設計唔使係勁creative 嘅嘢,最緊要切合需要,所以由材料到製作方法我哋都想同個社區有關,紅酒木箱、普通夾板都可以喺嗰頭搵到,然後加上workshop,希望街坊可以自己都做到,再真係用嚟喺唔同地方坐就好啦!」Kay 還告訴我,訪問當晚便有街坊再次組織在街頭觀看香港隊的足球賽事,KaCaMa 設計的三張斜路木櫈也會現身供街坊使用呢!

協商……讓居民明瞭

自從經歷雨傘運動,街坊對於在街上進行的活動,反應會否顯得特別敏感?在街上看球賽,聲浪和人群聚集在所難免,又會否容易引來阻街等投訴?Kay說出了一個重要的字眼,是「協商」,在斜路上放下木櫈之前,讓鄰近的店舖知道所為何事;在街上眾人一起看球賽,向兩旁的居民說聲只是八時至九時多的節目,同時呼籲看球賽的,聲浪盡量別太誇張。互相溝通過後,不但能明白彼此立場和處境,且起碼讓事情能有機會發生,每每以一刀切的管理手法去處理社區事宜,只會磨蝕鄰里情誼和歸屬感而已。

社區樂

雖然木櫈能為鄰里帶來怎樣的轉變仍未可料,但只是測試和完成後拍照紀錄時,已成功引來好奇的街坊交流和試坐,連在附近地盤工作的姨姨也玩得樂不可支,所以別小看設計在社區的影響力。

後記:

小弟生於七十年代末,在大角嘴區成長,對於鄰里間的情懷印象很深,海旁幾張椅子便足以讓街坊圍攏聊天,街尾小片空地也夠讓孩子嬉笑玩耍,種種今日買少見少的畫面仍歷歷在目。雖然日子仍是迫人,但至少你我存在着互相信任的態度,街區也保留着不少獨特而心照的彈性;比起現時金雕玉砌的屋苑、霸氣外露的商場,只有或誠惶誠恐、或氣焰囂張的保安門衛,街道和社區的種種可能都被抹殺殆盡,剩下的難道只是一群老死不相往還,困在離地白鴿籠中的折翼鴿子?

參考資料:

KaCaMa Design Labwww.kacama.hk

利民生活

cache.org.hk/blog/syp_laymanlife

Share via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Copy this password:

* Type or paste password here:

53,759 Spam Comments Blocked so far by Spam Free Wordpress